人物档案
邓李才,四川资阳安岳县人。现代天文学专家、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34岁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博士生导师,36岁任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创新团组“恒星与恒星集团的观测和理论研究”首席研究员。中国天文学会恒星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天文学会第三十七委员会科学组织委员,西华师范大学天文系首任系主任。
●本报记者 杨晓江 见习记者 汤鹏飞
近日,央视播放了一则新闻———《科学家在年轻星团中发现了蓝离散星》,报道了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邓李才领导的国际科研团队,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的观测数据,在大麦哲伦星云的一个年龄仅10亿年、编号为“NGC 2173”星团中发现处于赫罗图上规则的两个蓝离散星序列,这是天文学家首次在这个年轻星团中观测到了一族不同寻常的蓝离散星。
5月25日,本报记者专访了邓李才,他为我们揭秘了蓝离散星之谜,并就西华师范大学天文系学科建设、挖掘和发扬南充天文文化谈了自己的看法。
A 新发现蓝离散星 颠覆传统认知
记者:早在1953年,天文学家就在太空中发现了蓝离散星,科学界对于蓝离散星的解释也有多种。那么,蓝离散星具有什么样的特征,这一次你的团队在年轻星团中观测到的蓝离散星有什么新的科学启发?
邓李才:恒星的形成需要气体,在星团中由于大量的气体会在星团形成早期被耗散掉,星团一直以来被认为不能形成新的恒星,只有恒星之间的碰撞或者并合有可能为年老的恒星补充燃烧物质,使得它们看起来比其余的恒星更加年轻。通过碰撞或者并合形成的这些恒星被称作“蓝离散星”,在观测上看起来比较亮,颜色比较蓝,离散就是说这些恒星看起来迷失了方向。通俗一点讲,当一颗恒星不甘心老去,会寻找另一颗质量较大的恒星与自己共舞,以一种紧密的结构互相环绕运行,并吸取其新鲜的燃料物质,就像“吸血鬼”一样。而另一种永葆青春的手段是“碰瓷”,直接冲上去与另一颗恒星正面相撞,两颗恒星血肉模糊的混杂在一起后,再涅槃重生。
在此之前,已经有三个银河系的球状星团被发现有同样的蓝离散星分布,这些球状星团年龄都在100亿年以上。这次,是首次在年龄仅10亿年的星团中发现蓝离散星具有同样的分布。
对于这一发现并不是一个偶然,从1994年开始,我就一直关注蓝离散星,进行了深入而仔细的研究。过去天文学家们认为,蓝离散星同时形成是由于星团经历了灾难性的‘核坍塌\’事件。我们这一次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的观测数据,对年轻星团NGC2173中的蓝离散星进行了研究,并没有发现任何“核坍塌”的痕迹,这打破了以往的传统认知。
今年3月,我们团队将研究成果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报》上,随后《自然》杂志天文子刊刊登了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艾莉森·西尔斯教授对这一研究成果撰写的专门评述文章,这篇文章表示,“这一工作挑战了我们对蓝离散星的传统认知。我们每一次深入研究星团和它们的恒星,我们总是会发现更多令人惊奇的现象。”
B 普及天文知识 培养天文人才
记者:2016年, 西华师范大学创建天文系,成为全省首个开办天文学专业的高校。同时,西华师范大学在青海德令哈架设口径50厘米的双筒天文望远镜,从事天文研究。作为首任天文系主任,你对学生抱有什么样的期望?
邓李才:西华师范大学从事天文学教育研究有30多年,是国际SONG项目中方成员之一,学校建设天文系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002年,南京大学天文系教授彭秋和找到我,希望在西华师范大学创建天文系,彭秋和是广安人,对四川天文学发展十分关心,他的梦想就是在四川建立天文系。2006年,西华师范大学将创建天文系提上日程。2016年9月30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与西华师范大学共建了天文系,目前已经招收了两届学生,近70名。
天文学是一个很小的学科,但是对人类知识体系构建具有重要作用,数学、物理学、地理学、人文学科都与天文学有很大的关系。欧美等发达国家,天文学很发达,在我曾经留学的意大利,每一个城市都建有天文台,很多大学都有天文系,而中国只有很少的高校有天文系,西华师范大学是第七个拥有天文系的学校,这是很不容易的。
最初建立天文系就是希望培养天文学研究人才和科普人才。我个人更看重的是中小学校师资人才的培养,只有在中小学校普及天文学知识,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关注星空,将来从事天文学领域的研究,而这一切都要从中小学生抓起,因此师资力量特别重要。
西华师范大学天文系的学生毕业后,除了少部分进入研究领域外,更多的将走上教师岗位,到中小学校去普及天文学知识,这是我的期望,也是一份责任。
2016年5月,四川首个天象厅在西华师范大学建成,利用高科技模拟真实的星空,并配备相应的视频,科普星象知识,市民和学生可以近距离感受太空的浩瀚神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西华师范大学在青海德令哈架设了口径50厘米的双筒天文望远镜,从事天文观测,德令哈是中国观测天文最好的地方,学校把望远镜放在了最符合条件的地方而不是校园内,应当给学校的魄力点赞。
C 抬头仰望星空 传承落下闳精神
记者:南充自古就有天文文化,阆中人落下闳, 是古代杰出的天文学家,他和邓平、唐都等合作创制的《太初历》,沿用至今。当前,南充正在实施 “十大工程” 传承落下闳文化,你认为,落下闳身上体现了一种怎样的科学精神?
邓李才:历史上,阆中还有天文学家任文孙、任文公父子,周舒、周群、周巨祖孙三代天文学家。唐代,袁天罡、李淳风定居阆中研究天文、数学,可以说南充天文研究历史悠久。在四川有一个成语“蜀犬吠日”,大家认为这是一个贬义词,在我看来这体现了四川人对天文的好奇,正是因为厚厚的云层遮住了太阳,看不见反而更加好奇,激发了人们对天空的探索欲望。
2006年,我担任中国天文学会恒星专业委员会主任,特意把委员会负责的张衡学术系列会议当年的举办地选在了阆中,并借此启动了落下闳学术会系列。现在,西华师范大学每年都会举办落下闳天文学术研讨会,并以此为契机邀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天文台等30余个兄弟院校和天文台(馆)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天文学学术前沿话题,一起探索星空的奥秘。
当前,四川省落下闳研究会落户西华师范大学,我是其中的顾问之一,这是一份荣幸。南充实施“十大工程”传承落下闳文化这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大事,我也一直在跟进有关落下闳文化工程的建设和学术研讨,希望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今年10月,中国天文学会、西华师范大学天文系联合筹备的“第十二届落下闳天文学国际论坛”将在阆中举办,将在原有现代天文学学术内容基础上,增加落下闳文化板块,特别值得期待。
落下闳留下的更为重要的是一份精神财富,是仰望星空时的科学和探索的态度。作为一名科研者,茫茫宇宙就是我的精神家园,将会一直抬头仰望星空。
D 感谢恩师教导 怀揣责任前行
记者: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在天文学这条路上, 你的积淀越来越丰厚,路也越走越远。你是如何踏入天文学领域, 路上最想感谢的人是谁,是什么动力推动着你向前走?
邓李才:很小的时候我就开始学画画,在美术上很下了一番功夫。就在一心一意为考取美院附中做准备时,时代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国恢复高考后,学好数理化,参加高考,重新又成为那个时期青年们的梦想。于是,我丢开画笔,捡回了书本。在我学绘画的文化馆里,接触到了一本名叫《第二次握手》的书,在这本书中,描写的观象台,似乎就是南京的紫金山天文台,当时我就在心中想,一定要到紫金山天文台去。
1980年,我参加高考,考到四川大学物理系。四年后,顺利毕业,我毫不犹豫地报考紫金山天文台硕士,那是中国科学的圣地之一。由于我准备充足,加之对天文事业的坚定态度,毫无意外地,紫金山天文台将橄榄枝抛向了我。
在紫金山天文台,我如愿徜徉在宇宙的漫漫星光中。我特别要感谢我的导师熊大闰先生,他的悉心教导,让我收获颇丰。熊大闰先生,可以说是我人生和事业的指路人。学术上,熊老师务实严谨,求真务实,成就斐然;生活中,熊老师十分简朴,平易近人,满怀仁爱。
1989年11月,在熊老师的帮助下,我留学意大利,在那里我看到了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在天文学发展上的距离。我下定决心,将一直从事天文学研究,与国内其他研究者精诚团结,努力推动中国天文学的发展。
在2009年LAMOST(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的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谱天文望远镜)建成后,我主持了LAMOST银河系巡天计划制定,巡天科学计划系列文章发表后,成为国家天文台主办的RAA杂志有史以来国际影响最高的几篇,对后来的巡天观测和研究工作意义重大。几乎同时,中国SONG项目启动,我又作为项目首席主持了这个国际合作的中方项目,将中国天文学事业发展进步的态势逐渐引向国际。
这么多年,一路走来,除了对太空未知领域的好奇,我觉得自己身上更多的是一种责任,是对中国天文事业孜孜不倦地追求。
新闻推荐
央视《国宝档案》揭开阆中滕王阁神秘面纱阆中滕王阁和江西滕王阁均为唐代滕王李元婴修建 王勃一篇《滕王阁序》让江西滕王阁名扬天下,阆中滕王阁则有杜甫留下千古名篇
滕王亭子二首□杜甫(一)君王台榭枕巴山,万丈丹梯尚可攀。春日莺啼修竹里,仙家犬吠白云间。清江锦石伤心丽,嫩蕊浓花满目斑。人...
阆中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阆中,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