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东 王波
从位于山顶的阆中市枣碧乡场出发,沿着大梁山村平坦的村道而下,何菊华的家就在山腰上。
两层小楼素洁雅致,石板庭院干净清幽,门楣上“光荣家属”的牌子格外醒目。和煦春风里,阳台上的3盆雏菊迎风起舞,丝丝清香沁人心脾。
在大梁山村,46岁的何菊华恰似山野里的一株雏菊,倔强坚韧,给家庭及全村老百姓都带来了希望。
肩挑重担 撑起家庭希望
2月24日,正月初九,乡村的年味儿还未散尽。眼见记者一行上门,正在洗衣服的何菊华便忙不迭地迎了上来。屋内床上躺着的中年男子是何菊华的丈夫邓其军,他面带微笑同大家打过招呼,便热情地拉起了家常。如若不是身边的轮椅,很难想象这样一位乐观的人会有着如此不幸的遭遇。
“这辈子遇到菊华,是我最大的幸运!”邓其军深情地说。同大多数人一样,夫妻俩曾经的生活令人羡慕。1994年结婚以后,邓其军和何菊华到广东打工,彼时,夫妻和睦,家庭幸福。然而好景不长,2000年,邓其军突然患上了脊髓空洞症,手术后病情继续恶化,只有右手有反应,最终高位截瘫,只能常年躺在床上。
丈夫身患重疾,家庭的重担从此落在了何菊华的肩上。每天定时起床,悉心照料丈夫吃喝拉撒,一有空便下地忙农活,17年如一日。“本该我承担的责任全部丢给了她。”邓其军时常自责地说。
为了帮丈夫疏导心理压力,何菊华几乎每天都要抽时间陪丈夫聊聊天。在她的鼓励下,去年,邓其军在家开起了网店。为此,何菊华还专门请人特制支架以放笔记本电脑和手机。邓其军在网上售卖农产品的同时,也通过网络了解了外面的世界。看到丈夫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何菊华的眼中泛起了泪花。
乐于助人 赢得百姓信任
“大妈妈,我想出去和小朋友们玩会儿。”“注意安全,等下早点回来吃饭哈!”对于11岁的侄女邓婉而言,何菊华虽不是母亲,却胜似母亲。邓婉3岁的时候,生母离家出走,从此杳无音讯。体弱多病的生父常年漂泊在外。见此情形,何菊华主动承担起了邓婉的抚养之责。
在大梁山村老百姓的心中,何菊华是勤俭持家的典范,更是出了名的“热心肠”。对此,75岁的村民邓兴义可谓深有体会。邓兴义常年疾病缠身,其子也身患重疾,相依为命的父子俩生活过得十分清苦。
每年,何菊华都要给邓兴义家送去粮食。每隔一段时间,她还会到邓兴义家中,了解邓家父子的生活情况,并在逢场天为父子俩带回一些生活必需品。
“她勤劳、孝顺、善良、乐于助人,是我们的榜样。”74岁的张开淑老人的话,道出了许多老百姓的心声。
正是因为赢得了村里群众的支持与信任,2007年,何菊华当选为村里的妇女主任,后来又被村民们选为村监委会主任。
“村上的工作很多,她向来都是骑着摩托车,风里来雨里去的,工作认真负责,敢于担当。”枣碧乡党委书记敬中恒如是评价。
2017年村“两委”换届,何菊华高票当选为村主任,成为大梁山村老百姓口中的“女当家”。
心系扶贫 携手致富奔康
2014年,***的春风吹到了大梁山村。民主评议的过程中,有村民建议将何菊华的父亲邓兴云一家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然而她却婉言谢绝了。
丈夫常年卧病在床,父亲有残疾,不能从事繁重劳动。家里的困难,何菊华心里十分清楚。“我宁愿自己多辛苦一点,也要为村民们树立自主脱贫的榜样。”何菊华的语气坚定而倔强。
近两年,她家的粮食产量稳定在2000公斤左右,年出栏生猪10头,加上在乡场销售饲料挣得的收入,脱贫早已不是问题。摘掉了自家贫困的帽子,身为村主任的何菊华开始为村里68户、220名贫困群众的脱贫问题四处奔走。
在距离大梁山村村委会办公地约50米的三岔路两边,整齐排列着几栋青瓦白墙的房屋,这里便是村里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安置点建设之时正值冬季,为保障工程质量,那段时间,何菊华每天冒着严寒,蹲守施工现场,协调解决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全程监督施工质量和安全。如今,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已经建成,一些贫困户即将搬进新居。
2018年,大梁山村将整体出列。对于未来,这位大梁山村的“女当家”信心十足。“有这么好的机遇,我有信心和决心,与全村老百姓一起走上富裕的道路!”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杨晓江实习生张茜一双双绣花鞋缓缓而来,头扎羊角辫的姑娘们微微探出头,轻移莲步,双脚时而紧紧合住呈一条直线,时而又像扇子一样打开……2月15日晚,在2018年央视春晚舞台上,代表四川民族...
阆中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阆中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