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晚18:30,在南充阆中市河溪镇白堡村村委会所在地的坝子里,忙了一天的村民们准时聚在这里,音乐一响,便开始他们每天的“必修课”——跳广场舞。不到晚上20时,这里的广场舞不会散场。“以前只在电视上看到城里人跳广场舞,没想到咱们也能跳。”村民张大妈高兴地说。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阆中市通过投入资金建设文化阵地,培养文化志愿者和文艺骨干,壮大文化队伍,经常性开展扶贫文化惠民演出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促进了贫困村文化阵地建设大提速、群众思想观念大转变、农民致富技能大提升、农村习俗风气大改进。
补齐文化服务短板
“2016年以前,白堡村群众的文化生活几乎是空白。”该村第一书记鲜建鑫介绍,如何让腰包鼓起来的村民们精神上也富起来?这成了帮扶干部们常思考的问题。
为此,白堡村启动了文化示范点建设,新建新农村文化院坝1000平方米。紧接着,建立标准化文化室、图书室和群众文化长廊,打造集党员教育、电影放映、农家书屋、运动健身等为一体的文化综合体;建文化宣传栏、文化舞台;安装体育设施……一年下来,不仅村民活动的场所有了,活动形式也更丰富了,群众还自发成立了白堡村曲艺队和腰鼓队。去年,村里开展了曲艺大联欢、扶贫文化惠民演出等群众性文化活动6次,极大地激发了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
2017年,阆中市57个贫困村文化阵地都得到了加强。阆中市文旅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市投入900余万元,在57个贫困村实施文化室、文化活动广场、简易戏台、图书室等建设,搭建了“扶贫、扶志、扶智”的重要平台。
据了解,57个村的文化室面积均大于50平方米,其中包括文化活动室、党员远程教育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图书阅览室、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广场面积在200平方米以上,个别村广场面积超过500平方米。设置了乒乓球台、双位太空漫步机、三人扭腰器、揉推器等体育器材。同时,57个村都建有宣传栏和电子阅报栏,主要用于***政策公开、计划生育、医疗保障、便民服务、公告通知等宣传,让老百姓了解法律法规、政策等。
该负责任人介绍,阆中市还投入300余万元,升级改造广播电视网络,实现光纤双向化数字化到乡、进村、入户;投入170余万元,完成57个贫困村的应急广播标准化建设,广播覆盖率、在响率均达到100%。
丰富地方文化活动
笔者日前在阆中市西山乡岳林垭村看到,新建成的舞台上,文艺工作者郑莉华和张明元正在表演小品《张二争穷》,引得现场村民哈哈大笑。郑莉华和张明元是该村的文化志愿者,每隔一段时间,他们都会为村民表演节目。
据了解,岳林垭村在完善管理运行机制、用好用活村里公共文化资源、实现文化扶贫效能提升上下功夫,发挥文化志愿者、文化理事会、“文化管家”等的作用,丰富地方文化活动,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文化扶贫示范村”。
据西山乡副乡长李东介绍,岳林垭村探索成立了农民文化理事会,汇聚了乡土文化人才20余人,挖掘文化能人15人,培育文化骨干12人,整合建立文艺宣传队1支,有50余名文化志愿者积极参与到各类文化活动中来。同时,积极对接市里的“文化下乡”活动,坚持每月至少开展一次活动。帮扶单位西华师范大学等也倾力相助,专门为村里组织了几场高水平的文艺演出。
用活贫困村文化资源
除了搭建“文化书屋”“乡村大舞台”等文化活动平台,岳林垭村还组建了以留守妇女为主体的腰鼓队,每天晚上免费提供场所、灯泡、音响,组织村民跳坝坝舞;聘请专家到村讲授实用种养殖技术;邀请“高手”指导村民钓鱼、下棋,并适时开展种养技能大赛和各种休闲娱乐比赛,村里的腰鼓队在参加阆中市组织的相关比赛中还获得了优异成绩。
去年,由阆中市文旅广局统一组织,对全市57个贫困村的文艺骨干进行了专业培训,并且在每个村都组建了文艺队伍。还将统一对各村文艺骨干进行电子琴、二胡、书法等培训,提高和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让文化扶贫真正落到实处。
同时,开展了30余场次“文化惠民、文化乐民”为主题的送文化、送戏曲、送优秀民乐到贫困村及所属乡镇等文化惠民服务项目,得到了广大村民的欢迎和好评。
阆中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探索基层文化阵地完善管理运行机制,逐步建立“文化管家”、群众文化理事会等制度,提升公共文化设施综合利用率。
(廖柏周 邓斌 本报通讯员 莫子君)
新闻推荐
(杜明武)近日,“丰碑大碣——历代金石拓本全国巡回展”走进阆中市。展览以充分挖掘金石拓本的文物价值、文献价值、文字学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为主要目的,由陕西省收藏协会、阆中市政协等单位共同主办...
阆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阆中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