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膳宁
1月3日,一个20多人的重庆旅行团来阆中旅游。受导游邀请,阆中原生态民歌队队长马晓明登上游轮为大家献唱阆中民歌。游客们兴致盎然,不仅现场学唱,还录制视频发至微信朋友圈进行宣传。
然而演唱结束后,停靠游轮的嘉陵江畔又恢复了宁静。这一幕与民歌的保护现状颇为相似———一阵热闹过后,便是冷寂。阆中不缺民歌,但很多资源全在纸上,在文化馆里。如何让民歌“活”起来,成了马晓明等人思考的问题。
阆中民歌曾红极一时
具有2300多年历史文化积淀的古城阆中,滋养了柔美悠扬的阆中民歌。文化是旅游的灵魂。2006年,在阆中旅游全面开花之际,为提升旅游业的文化内涵和品位,一支12人组成的阆中民歌队应运而生,马晓明便是其中一员。“政府每月对每人固定补贴500元。”马晓明回忆说,“民歌队成立之初,每周除周五、周末固定演出外,可自行接商业演出。源于阆中民歌的独特魅力,当时一天晚上能演出好几场。”
为让阆中民歌真正“走出去”,2007年开始,民歌队先后前往南充、成都、重庆等地参加旅游推介会。通过演出和媒体报道,这种多声部、无伴奏、自然和声的阆中民歌,获得了比过去任何时代都更加广泛的知晓度,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阆中民歌的独特魅力,并将其作为阆中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不仅如此,就连阆中本地的部分学校、企业也开始将阆中民歌作为地域文化符号,邀请马晓明教唱,这也为民歌的传承打下了的基础。
成功入选省级非遗
2008年国庆刚过,民歌队一半的队员就因待遇少而罢工。万般无奈的马晓明将民歌队的演出服装送还至当时的负责人王君手上。不论王君如何苦口婆心地劝说,大家就是“不买账”。2009年春节前,王君再次找到马晓明做思想工作:“春节是阆中旅游的黄金时期,无论怎样也要挺过去。”最终,王君私掏腰包拿出2000多元,由马晓明托熟人找来阆中中学的10名具有好嗓音的学生,经过为期一周的培训,才勉强完成了春节期间的演出。
“年龄不能太大,演出时间得保证,补贴低,这些‘苛刻\’的现实条件让许多民歌爱好者望而却步。”回想起民歌队这10余年的发展,马晓明向记者倒起了“苦水”,“受流行音乐的冲击,商业演出中纯粹的原生态唱法已经行不通了,加之补贴少,不少队员选择另谋出路。如今,除自己以外,现有的7名队员均由幼儿园教师、在校大学生、个体经营者等兼职担任。”
“演唱阆中民歌的青年人越来越少,导致阆中民歌有萎缩的趋势。”马晓明道出了他心里的一番隐忧,“目前,阆中先后发掘整理出濒临失传的阆中民歌500余首,其中近100首成功申报为四川省非遗文化项目。即便如此,招不到后备军,这些民歌并未得到有效推广。”
保护传承恢复生机
阆中民歌,凝聚着阆中这块风水宝地厚重的文化积淀,反映了一代代老百姓心灵的呼喊。随着古城文化旅游的不断升温,阆中乘势而为,收集、发掘、整理出《阴雀阳雀》《月儿落西下》《清早起来就上梁》等多首脍炙人口的民歌,并以《阆州情歌》为名,先后在书籍上刊发、制作成光碟等。
近年来,为加大对阆中民歌的保护力度,阆中相关部门不定期组织音乐工作者深入社会各界进行民歌教唱;每年开展民歌演唱大赛,让群众参与其中。同时,政府依旧对阆中民歌队给予一定的补贴,让其每周末在张飞庙广场为游客免费表演。
“改变民歌的传播渠道,让它们为更多年轻人熟知。”马晓明认为,将民歌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或许需要一个更大的舞台,他希望通过举办规模更大、规格更高的民歌比赛来推动阆中民歌的传承。
新闻推荐
(杨膳宁/文张晓东/图)2017年12月29日上午,阆中市2018年喜迎元旦万众健身长跑活动在阆中市区滨江路西北段举行,近万市民参加了本次活动。上午8时30分,上百支队伍集结完毕。伴随着动感的音乐声,...
阆中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阆中,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