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切面捆扎
②装车送货
③加工面皮
④晾挂湿面
编者的话
手工挂面、石磨碾米、古法榨油……乘着乡村旅游的春风,南充市一批逐渐消失的民间技艺又焕发出蓬勃生机,其产品也受到游人跟消费者的青睐。这些民间技艺是南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跟旅游有机结合、以新姿态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既能在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带动下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乡村旅游也因有民间技艺的加入而更有品位。
●本报记者 卜兵
下锅煮后,柔软细滑,吃在嘴里麦香回味悠长。这是许多人对杨兴勇家的手工挂面给出的中肯评价。踏着冬日的暖阳,记者来到阆中市枣碧乡杨家河村3组,用镜头记录这位朴实无华的乡村挂面匠。
12月19日,天气晴好,杨兴勇一家正忙着做挂面。到枣碧乡观光的游人等候在他家的手工挂面作坊前,不一会儿便将小作坊当天生产的300多公斤挂面抢购一空。
手工挂面作坊里的设备十分简单,只有一台压面机,再就是挂面杆和晒面架,夫妇俩每天要生产300至400公斤面条。杨兴勇说,他做面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也不知道为什么别人吃了他的面条都说好,吃完又来光顾了,有的还专门把他家的挂面当做礼品快递到上海送给朋友。
采访中,这位朴实的乡村手工挂面匠没有多的言语,只说按照传统做法加工的面条品质好、口味纯正。他说,每天要用的面粉全是他自己加工的,加工面粉的小麦就在当地村民家收购,这些小麦颗粒饱满,作为原材料很正宗,并且加工过程中从不掺任何添加剂。
除此之外,和面也很有讲究。每天要加工的面粉倒进了专用的大盆子里后,再根据面粉的多少配食盐化成水后开始和面。盐与面的比例随季节而改变,春秋天多夏季少,如果盐放得多了,挂出去的面就软,一根根往地上掉;少了则拉不开,一拉就断了。
再就是加工技巧,做了一辈子挂面活的杨兴勇在磨面时不计电费成本,一般情况下磨面只磨3次,而他却要磨6次。进入压面程序,他必在面板上多过两道,让面条更有筋劲。下锅煮后,虽不到一分钟就熟了,面条却特别软滑,也不会折断。
进入岁末,杨兴勇更忙了,主要是附近邻居开始压过年面了,几乎每天都要排长队,还要应付许多外地前来购买手工挂面的游人。虽然每天都很忙,但他却很快乐:“没想到藏在深山做面条还这么出名了,当然高兴。”
如今,在许多地方,挂面杆和晒面架子已经被悄悄地收了起来,挂面就成了一代人心中的回忆。像杨兴勇这样的乡村手工挂面匠看到人们吃腻了机械生产的食品,感到新的商机来临,便重操旧业,将手工挂面卖到城市的市场上,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小日子也过得幸福起来。
融入阆中古城半小时旅游圈后,枣碧乡依托当地独特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势头强劲。时下,游人只要来到枣碧乡都能看到石磨碾米、手工挂面、古法榨油等一批在我们眼前消失的行业,这些行业重新归来,走进我们的视线。
新闻推荐
百亿项目抢滩落户 三城同建如火如荼———阆中市招大引强奋力建设世界古城旅游目的地纪实
●张晓东邓谦从阆中水城、阆中赛城、阆中金沙湾风情小镇到轨道交通、宜华康养项目,单个项目投资从几十亿元到上百亿元,2017年阆中招商引资工作硕果累累,招商引资数额已达672亿元。从阆中古城到...
阆中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阆中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