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新闻 南部新闻 营山新闻 蓬安新闻 仪陇新闻 西充新闻 阆中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南充市 > 阆中新闻 > 正文

曾名冠全川,倡导的儒家学义、文治教化影响后世子孙锦屏书院 翰墨飘香数百年

来源:南充日报 2017-08-02 04:07   https://www.yybnet.net/

●王波

在阆中城区的东风中学内,有一处幽静的庭院,房屋古朴、回廊幽深、翰墨飘香、底蕴厚重。这里曾是阆中历史上鼎鼎有名的锦屏书院。

旧志记载,锦屏书院虽几经迁建,多有变更。但其倡导的儒家学义、文治教化,影响着后世子孙。时至今日,兴学风尚仍旧惠及着数以万计的莘莘学子。

诗歌为证 书院景致极佳

作为阆中历史上办学时间最长、名气最盛、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书院,历代名家对锦屏书院的诗咏自然不在少数。

7月26日,记者翻阅史料发现,文人墨客描写锦屏书院景致的诸多诗作中,以北宋大画家、诗人文同寓居阆中时所写的《东园十咏》最负盛名。

“茂林斑若锦,秀巘矗如屏”“无时来见袭,有地更临高”……诗歌对书院中的锦屏阁、清风台、四照亭等10处景观进行了详细描写。而在《郎中庵》一诗中,文同更是发出“公来时隐几,身世在羲皇”的感慨,赞美锦屏书院所在的东园乃士大夫游览之胜地,对园内景致的推崇可见一斑。

据史料记载,曾经名冠全川的锦屏书院也有过衰败的时期。直至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道台黎学锦借预备庆祝“圣寿”的机会,将当时已经残破不堪的书院迁回古治平园处重建,锦屏书院方才恢复了昔日荣光。

在重建的过程中,黎学锦培植原有景物,还重加结构,复建亭台楼阁,曲池柳桥,扩大校舍规模,筑讲堂学舍数十间,院前建有文昌阁、魁星楼。院后构池引渠,周绕台榭,置四照亭、石桥等,蔚为胜观。

“更为重要的是,黎公在书院内大力重建和培植人文景观,强化书院的文化氛围,并仿效文同《东园十咏》,新建了著名的‘书院十景\’。”阆中市作家协会主席袁勇介绍,新的“书院十景”分别为“星台远眺”“楼阁交辉”“螺塔晴波”“虹桥溪涨”“莲塘贮月”“竹榭笼云”“蓼岸渔舟”“稼亭牧笛”“治平缉古”和“宜园恒春”。

书院重建落成后,黎学锦赋诗记录下院中的美景。“芸斋万笏幕云张,渌水潆洄抱墨庄。平界湖心添画阁,新排雁齿接回廊。棠梨院静延朝爽,杨柳亭虚逗晚凉。最喜清风明月夜,读书声里芰荷香。”“诗歌情为景生,山、水、楼、荷与清凉幽静的书院相得益彰;云张、潆洄、亭虚、院静与月夜读书的氛围浑然天成。”袁勇说。

作诗以记之的同时,黎学锦还以“十景”为题,嘱咐5个儿子写诗吟诵“书院十景”,引得当时在阆中任职的官员、宾友欣然题咏,共得诗九十余首,黎公遂将收集到的诗汇编成册,并亲自为其作序。使后人得以窥视“书院十景”之盛况。

机制激励 促使学风蔚然

良师是兴学之基。一座书院的兴衰成败,关键在于主讲。作为驻郡最高官吏倡导复建的锦屏书院,自然十分重视延聘热心文教、品学兼优的鸿儒硕彦担任主讲。

在锦屏书院复建过程中,年过花甲的王应诏呕心沥血,百般操劳。书院落成后,黎学锦聘请其担任山长、任主讲并主持书院教务二十载,其懿行嘉言,被川北读书人尊为楷模和师长。

此外,时任知府庄学和、道台黎学锦更是倡导宗风,经常临院讲学,受到学子们的广泛欢迎。黎学锦也有诗歌为证:“讲学人称前太守,谈经我亦老诸生。”

正是因为为官者崇文重教,且亲临讲学;为师者以实学教诸生,以德操感世人,促使书院学风蔚然,蒸蒸日上。

“科名济济忆当年,地脉何曾有变迁。培植无人勤学少,遂教后进愧前贤。”从王应诏的诗词中可以看出,锦屏书院的人文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极为深刻。这种人文环境往往体现出一所学校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浓浓的学术氛围,久而久之,便积淀为一种传统,一种特殊的校园文化及书院精神。

为稳定生源、提升办学质量。清代,锦屏书院专门制定有激励人才的考课章程。以考课成绩等次来决定发放奖学金的多少,便是黎学锦道台亲自审定的锦屏书院办学章程之一。

章程规定:书院每年通过考试招收生童,“以八十名为额”。按考试成绩核定超等、特等、一等文生共三十名,正取童生二十名,共五十名分等各以一定标准按月支给奖学金。其余三十名为“外取”之“附课”,不予支付。与此同时,实施动态管理,等级生、正课生及附课生均需每月考课,按成绩升等或降等,奖学金也随之升级或降级。

“这个章程以考试成绩评定奖学金等次,升降分明,动态管理,易于操作,具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在今天看来也有借鉴意义。”袁勇说。

此外,书院未重建之前,黎学锦等官员还带头捐廉,落实书院的办学经费。书院建成后,则核实“学田”,明确以“学田”岁收作为书院的主要经费来源,此制度延续百年。

纵观书院数百年历史,当数清代知府庄学和、道台黎学锦迁建书院之后最为昌达。《保宁府志》记载:“规模宏振,甲于全川。”锦屏书院堪称驰誉巴蜀的文渊学府,是清代四川著名的书院之一。

正因黎学锦等地方官员对教育的大力扶持,促进阆中人文蔚起,由“闻十数科竟无一二举于乡者”,终致“以功名相继于时”。

1906年,办学370余年的锦屏书院被改建为学堂,书院从此画上了句号。百年风云,沧桑巨变。在其原址上建起的东风中学已发展成为省级重点中学。时至今日,锦屏书院仍是阆中人脑海中抹不掉的历史记忆,是古城最为灿烂的历史烙印。

新闻推荐

昔日荒山地 今日瓜果香

本报讯(邓斌)连日来,阆中市二龙镇松垭庙村的村道上,不断有商贩开车前来收购西瓜。“目前村里已经销售了20多吨西瓜。”7月24日,该村“第一书记”胡刚介绍说,这是该村脱贫奔康产业园迎来的第一次丰收。...

阆中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阆中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曾名冠全川,倡导的儒家学义、文治教化影响后世子孙锦屏书院 翰墨飘香数百年)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