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新闻 南部新闻 营山新闻 蓬安新闻 仪陇新闻 西充新闻 阆中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南充市 > 阆中新闻 > 正文

阆中:用“绣花”功夫脱贫攻坚

来源:南充日报 2017-06-03 04:05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记者 张蓉萍 实习生 罗虹

面对传统短板和脱贫攻坚新形势,阆中市强力扭住需求端,探索创新多项扶贫机制,“绣花”田地间,全力带动6.6万余名老乡脱贫奔康。

践行《脱贫公约》 贫困户争相动起来

5月11日,记者来到阆中市朱镇乡鹤林村采访,一幢幢民居整齐排列,道路旁绿树葱茏,农户家家窗明几净,沿途是成条、成块经过规划整治的肥沃土地,一棵棵翠绿的柠檬树长势喜人。

“我家今年养了4头猪、40只鸡,加上流转土地的收益,在杨氏果业上班、打零工等一个月下来也有2000元的收入。”鹤林村村民武杰笑着说,谁都看得到,鹤林村这片山沟沟有了显著改变,这都得益于村里一致讨论通过的《脱贫公约》。

2015年10月,在鹤林村村委会的主导下,经过贫困户、非贫困户和村党支部、村委会反复斟酌讨论后,该村一致讨论通过了《脱贫公约》,内容包括产业发展、环境卫生、法律道德等,涉及***的方方面面。今年朱镇乡党委副书记、鹤林村“第一书记”孙荣方又给该村的村民列出了让人耳目一新的脱贫攻坚“菜单”:流转土地收益,贫困户养鸡、养牛、养猪;成立合顺家庭农场,贫困户投入5000元产业扶贫周转资金,3年内按10%、8%、6%的比例进行分红,剩余劳动力可就近在家庭农场、杨氏果业务工,按每天60元至80元发工资;继续提供“生猪代养”项目,贫困户可利用到户扶贫资金在马家农场饲养或代养生猪,有养殖能力的贫困户购买2头仔猪,农场每头猪让利100元,育肥后农场可按每公斤14元的保底价收购,若市场价高于每公斤14元,则按市场价收购;没有养殖能力的特殊贫困户,可以委托该村的马家农场代养,农场承担一切养殖风险,按每头200元给代养户分红。“贫困户凡是从马家农场购买的生猪,马家农场负责免费为生猪买保险,饲养期间若生猪病死,保险公司赔付一份保险金,家庭农场再付给贫困户一份补偿款。”孙荣方说。

“我们村的12户贫困户去年总共分红8600元。我去年委托马家农场代养了3头生猪,农场年底就给我分红600元。”杜昌茂乐呵呵地说,“我觉得只要不懒,肯学、肯干,日子肯定会一天比一天过得好!”

孙荣方说,现如今全村35户贫困户、117人已经脱贫,全村将在今年实现贫困村退出。

“绣花”田地间 探索增收新机制

5月11日下午,记者在阆中市天林乡五龙村看到,西河流域五龙村果业合作社山水相映成趣,农田错落有致,果树整齐排列好似一幅以大地为画布创作的写意山水画。据介绍,这是阆中市建设的脱贫奔康产业园之一。今年,阆中市计划建设56个,每个规模不得低于100亩的脱贫奔康产业园,其中林业脱贫奔康产业园8个,农业脱贫奔康产业园48个。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阆中市依托柑橘、蔬菜、水果、畜牧、粮油等优势产业,积极推进脱贫奔康产业园建设,同时辐射带动非贫困村产业发展,形成连点成线、连线成片的产业发展格局。建立完善贫困农户与产业园利益联结机制,健全“能人+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龙头企业+贫困户”“贫困户入股”“资产收益扶贫”“扶贫小额信贷”等多种园区建管模式,引导贫困户充分利用金融贷款入股分红,入园就业,真正发挥出产业园带农增收的作用。目前,部分启动建设早、见效周期短的园区已经实现收益,增加了农民群众尤其是贫困群众的收入。

当天下午,阆中市天林乡五龙村村民缪文强正在家门口的菜地里平地,妻子赵文琴则在家里打扫卫生。“李书记,家门口菜园里的青海椒刚成熟就被来旅游的人看上了,2斤卖了12元钱。”见有村干部来走访,在家里忙前忙后的赵文琴迎了出来说道。

平日里,赵文琴会在家对面的脱贫奔康产业园里“上班”。“栽苗、铺地膜一天下来可以挣70元工钱。”赵文琴说,自己女儿远嫁浙江,老伴早年因一氧化碳中毒有些痴呆,家里劳动都靠她一人支撑,如今她家的3亩地入股脱贫奔康产业园,一年有租金收益1500元。

阆中市财政局下派到该村的“第一书记”李国富告诉记者,类似赵文琴这样的贫困户五龙村还有好几户,他们或缺乏劳动能力,或家里离不开人,无法外出工作。五龙村引入沃柑种植园、瓜蒌园区、大棚蔬菜园、辣木种植园、水产养殖园能让他们“农忙不误事、农闲有活干、早晚能顾家”。

走进赵文琴家新改的厨房、厕所,记者看到,厨房干净亮堂、厕所整洁卫生……如今赵文琴家房顶翻瓦坐脊、更换腐朽檐口、外墙抹灰刮白、墙裙砌砖勾缝均已完成,昔日的C级危房变成了安全漂亮的小青瓦民居,房前是菜园,屋后饲养着蛋鸡,猪圈里还有3头即将出栏的大肥猪。

“天林乡五龙村与天宫院4A级旅游景区相邻,只有约1公里的路程,下一步我们计划盘活五龙村的村庄、民居。在村里打造一组民宿酒店,让游客到五龙村体验农俗、采摘乐趣。”李国富告诉记者,目前全村正在对所有农户庭前屋后与内部设施进行提档升级打造,已初步选定一些贫困村农户,即将开展试点工作和技能培训。

“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把贫困地区资源优势变成市场优势,是可持续的脱贫举措。立足资源和区位优势,积极创新,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扶贫,通过景区带村、能人带户等推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取得明显成效。”阆中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朱明章告诉记者,截至目前,该市以发展为农服务为主攻方向,大力推动“旅游+扶贫”模式,引导贫困户发展生态养殖业、特色农产品、传统手工制品,带动贫困人口就业6000余人。

“电商+扶贫” 盘活资源持续发展

5月12日一大早,阆中市玉台镇万家桥村蔬菜种植大户王朝明便等来了自己邀请的“客人”———阆中市农牧业局农技专家团成员李思瑜一行三人。来不及休息,专家们便来到山上王朝明家的韭黄地里,查看韭黄长势。

“老王,这段时间气温逐渐升高,韭黄地的起垄要及时,才有利于保水保肥。”一番检查后,前一天王朝明在电话中反映的部分韭黄长势不均的症结找到了。在此基础上,专家们还对韭黄灌溉、施肥等技术进行了讲解,让王朝明再无后顾之忧。

一个电话,农技专家便会上门服务。去年以来,阆中市越来越多的贫困村种植大户和贫困群众开始享受到农技专家的上门服务。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去年初,该市农牧业局科教站抽调长期从事农业的专业技术人员40名,组建了10支农业产业综合技术指导专家服务队,建了5个QQ群和微信群,构建了数百名贫困群众与专家交流沟通的平台。1年多时间里,10支服务队深入该市49个乡镇(街道),开展巡回指导、技术培训和技术帮扶。今年以来,由该市农牧业局科教站发起的农业产业扶贫“春季攻势”培训活动已在今年56个拟退出村开展。

产品产出后如何销出去?为切实解决农村贫困群众增收致富问题,推进***工作取得实效,该市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市全面推广“自食农”***模式。当天下午,思依镇大益湾村村副主任伏三永将500余枚土鸡蛋交给了阆中市自食农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这些土鸡蛋均是从农户家收购的,且高于市场价20%至40%。两天内,这些土鸡蛋,经过品牌化包装后,将销售给大城市的高端用户。

“通过贫困村相关负责人收集农户剩余农产品进行特色包装、乡镇统一储存和邮政点运输, (紧转2版)

(紧接1版)最后集中在各大电商平台和景区体验点上线上架出售。”自食农公司总经理赵红亮告诉记者,公司一头拉着农民的手,一头连着市民的家,5月10日该公司在成都的3个店面已正式营业。截至2017年5月,该公司通过电商平台销售阆中各类农副产品73.8吨,肉鸡22300只。

目前,阆中已设置农特产品专销点64处,纳入电商平台销售产品50余种,今年33个拟出列贫困村已全部入驻电商平台。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阆中市严格落实中、省、南充市各项安排部署,大力实施‘五个一批\’行动计划,贫困村面貌不断改善,贫困户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今年,省、南充市下达给阆中市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是33个村退出、2335户6270名贫困人口脱贫,阆中市主动加压共明确了56个村退出、9077人脱贫的目标。”阆中市委书记张斌表示,今年阆中市要全面深入贯彻省、南充市脱贫攻坚工作要求,把脱贫攻坚作为“天大的事”、使“天大的力”、尽“天大的责”,牢固树立脱贫工作“一盘棋”思想,针对“双周报”“***热线”“双月督查”等渠道和省、南充市督查暗访发现的问题整理成的问题清单,确保发现的问题出现一起、整改一起,全力推动脱贫攻坚各项工作,确保脱贫攻坚连战连捷。

新闻推荐

民歌《晾衣裳》 56字讲述凄美爱情故事

●王波如若要在阆中现存数量繁多的民歌中,选出一首最能代表阆中本土文化、体现民俗文化魅力的歌曲,《晾衣裳》当之无愧。先后被收入《四川民歌集》《中国民歌集成》,又被列入中国音乐学院民...

阆中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阆中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阆中:用“绣花”功夫脱贫攻坚)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