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阆中,有两口特殊的“醒世钟”,它们原本是抗日战争时期日军轰炸阆中时投下的一枚没有爆炸的炸弹,炸弹被发现后,阆中一青年将弹壳锯为两段,作为阆中中学和东风中学两所学校的校钟警示后人。如今,这两口“醒世钟”,一口被征集到阆中市博物馆作为抗战文物展出,一口则继续保留在阆中中学古城校区,成为该校师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物件。
嘉陵江畔 挖出哑弹
作为中国四大古城之一,阆中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建城历史。据《阆中县志》记载:1941年,日军飞机曾4次空袭川北重镇阆中,共计投下419枚炸弹,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损失。
“1941年夏天,日本鬼子开着轰炸机,对阆中进行轰炸和扫射,炮火全部针对平民百姓和房舍。”82岁的阆中市民杨国城老人回忆,日军轰炸阆中时,他才8岁,炸弹落到地面,房屋顷刻间倒塌,到处都是哭喊声。“为了躲避轰炸,当时很多人都躲在隐蔽的山洞里,晚上连火都不敢生。”杨国城说。
上世纪50年代初,阆中市民在嘉陵江畔发现了一枚未爆炸的“哑弹”。“听老人们说,当时将那枚炸弹从嘉陵江畔挖出来的时候,用江水一洗,军绿色的油漆还没完全脱落。”阆中市文物管理局工作人员介绍,后来经过专业人士将炸弹引线和弹药拆除之后,就被人储藏起来,但只要一看到这枚炸弹壳,人们总会想起1941年的大轰炸。
青年锯弹 作为校钟
1978年,当时在阆中中学校办工厂工作的小伙子赵光田有一天突然接到了学校领导的一个任务:将空弹壳拦腰锯为两段,作为校钟警示后人。
“记得我花了一整天时间,一共锯坏了3根钢锯条,右手磨出了两个很大的水泡,才将弹壳锯成两段。”今年65岁的赵光田说,“当时一整天没吃饭,中途喝了几大碗水,锯完后也没觉得累。”
弹壳被锯成两段后,又被人送去安装挂钮,随后被分别送到阆中两所中学———阆中中学和东风中学,悬挂起来作为校钟使用,每天到了上下课时间,都有专人敲击,警钟声袅袅余音散往校园各个角落,像是在提醒后人那一段苦难的岁月。
记者了解到,2014年3月,东风中学的这口“炸弹钟”被阆中市博物馆征集,作为抗战文物进行展出,阆中中学的这口“炸弹钟”则继续保留在阆中中学古城校区,2013年,阆中中学在校内辟建国基广场,专门建亭悬挂此钟。
警钟长鸣 铭记历史
8月26日,记者来到阆中中学古城校区看到,十余株古樟树整齐立在国基广场上,“炸弹钟”悬挂在国基广场中心的一个石柱木檐亭子里,“炸弹钟”下两个黑色大字“醒世”格外引人注目。走近一看,“炸弹钟”钟体早已锈迹斑斑,用手触摸,却没有铁锈粘手,用手指轻轻一敲,“炸弹钟”便发出清脆的撞击声,久久回荡在耳边。
记者发现,“炸弹钟”正面钟体上出现了一个长约3厘米、宽约1厘米的长方形凹痕。阆中中学团委书记王燕介绍,这是长年累月敲击钟体留下的痕迹,从上个世纪70年代一直到现在,“炸弹钟”都是作为阆中中学的校钟在敲击,从阆中中学走出去的一批又一批学生,是听着醒世钟声学习的,爱国主义精神从小便在学生的心里生根发芽。
“即使后来我们学校安装了电子钟,但依旧没能完全取代‘炸弹钟\’。”王燕说,每年学校举行的“5·12紧急疏散演练”、“九一八纪念日”活动等,都会在当天敲响“炸弹钟”,各个班级不定时的主题班会也常常在“炸弹钟”前开展。
新闻推荐
本报讯(王斌王明华)近日,阆中市工商局对市区某超市业主龚某从事不正当竞争、收受商业贿赂行为给予行政处罚,并没收违法所得5.6万余元,处罚款1万元。据了解,该局执法人员在位于阆中市七里新区某超市...
阆中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阆中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