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
6月26日上午,阆中市裕华场镇的城隍垭戏楼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古朴厚重。“这是裕华镇仅存的两座古戏楼之一。”裕华镇城隍垭村党支部书记党元林说,城隍垭戏楼前身为城隍庙,坐西向东,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城隍庙分门和正殿共两进,建筑面积600平方米,正殿三间,耳房各两间,厢房两边各四间,为长方形天井。庙山门两层飞檐藻角,彩画金碧辉煌,高于大门约4尺。殿内供奉阎罗王和城隍。1952年建立裕华乡后,城隍庙被拆毁,并在原址上建成政府办公用房,但戏楼得以保留。
年过七旬的党元富是城隍垭村村民,他告诉记者,城隍垭戏楼在新中国成立前很红火。新中国成立后,城隍庙被改造成政府办公用房,戏楼得以保留。党元富对当初戏楼的演出盛况记忆犹新。“戏楼曾有个连续上演4天4夜的记录。传统京剧《红鬃烈马》、现代剧《夺印》、《沙家浜》等剧目吸引了附近乡镇的群众前来观看,场面热闹非凡。文革以后,戏楼逐渐冷清。改革开放后,戏楼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2010年,裕华镇政府出资,对城隍垭戏楼进行了维修加固。裕华镇文化干部曹晓芹介绍说,城隍垭戏楼台基高约1.7米,戏楼西阔一间6.9米,进深4间、7.1米,总高约10米。单檐歇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为九檩三柱后双步廊。为演出需要,明间采用抬梁式结构,把全部空间抬空。前边一间用于演出,后面一间用于演员化妆。
戏楼修好后,当地群众自发出资请来戏班,城隍垭戏楼又“红火”了一阵。如今,与喧闹的场镇相比,戏楼依然安静矗立于场镇中央。然而,戏楼曾经的辉煌,依然留在当地人心中。
新闻推荐
本报讯(张晓东)6月29日,记者获悉,经过前期广泛调研和充分论证,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的要求,并结合当地居民购房实际,阆中市出台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
阆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阆中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