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
傩戏又称傩堂戏、端公戏,是在汉族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戏曲而形成的一种古老剧种,川北傩戏流传于阆中、南部、苍溪等地。今年5月,阆中市民牛长平将自己收藏的傩戏面具在当地博物馆展出,供当地市民和外地游客免费观赏。
6月8日,记者在阆中古城见到牛长平。“我收集的傩戏面具具有浓郁的川东北地域特色。”牛长平说,展出傩戏面具,主要是想唤醒人们关注和保护本土传统文化的意识,拯救濒临消失的古老艺术。
爱好收藏 购买藏品30年
今年46岁的牛长平祖籍广元苍溪,年少时随父亲落户阆中。牛长平自幼喜欢画画,在重庆读大学时学的是建筑工程专业,工作后曾在阆中地毯公司当美工,设计图案。如今,他是一位建筑师,曾参与张飞庙、中天楼、淳风寺、天宫院等阆中著名景点的修缮工程。
牛长平从26岁开始购买藏品。“主要是买瓷器。”牛长平说,因为才参加工作,工资不高,全凭个人兴趣爱好,购买得并不多。
由于没有经验,牛长平买了不少假货。一次,他从当地一名藏家手中购买青铜器,对方要价9000元,几番讨价还价,最后以3000元成交。当时,这个青铜器拿出来时,比较旧,他也没有细看,后来才发现是假货。“真正有价值的古董往往有残缺,做工并不是很精美。”牛长平说,一般赝品都造得很精美。
后来,牛长平开始收藏傩戏面具。对于自己收藏的第一件面具,他至今仍记忆犹新,那是1998年,他在阆中古城内东街的地摊上用30元淘来的,一件半脸、无下巴,带胡须的柏木面具。
牛长平陆续在剑阁、广元、巴中、旺苍、昭化等地收购傩戏面具,价格从数百元到上千元不等。他曾花2.6万元购买了一对文武官面具,这对清代傩戏面具高约40厘米、宽约20厘米,制作精美、保存完好,是他所收藏的200多件傩戏面具中最贵的一件。
据介绍,他收藏的这些傩戏面具中,最大的直径达50厘米,整木雕刻,近看猫头鹰,远看像盾牌。个头最小的是猴面具(耍猴人为猴子戴的面具),直径仅8厘米。
阆中市文物局副局长刘富立说,牛长平收集的木雕傩戏面具,分柏木、杨柳木、香樟木、楠木雕刻,年代为明代、清代和民国时期。面具敷彩上漆,表现手法或粗犷朴素,或端庄华丽,角色众多、神态各异,刀法简练、线条流畅,反映出高超的雕刻技艺,展示了浓郁的川北地域文化特色。
研究傩戏 想开傩戏馆
随着收集的傩戏面具越来越多,牛长平开始研究起傩戏文化。“川北傩戏具有悠久的历史。”牛长平说,他不但拜访了当地文化名人了解傩戏,还上网查阅大量相关资料。
2012年,牛长平到广元旺苍的一个乡镇观看傩戏。原汁原味的表演更坚定了他把傩戏文化传承下去的决心。随后,他出资编印了《川北傩面具藏馆》。书中对傩戏文化进行梳理,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傩戏文化。今年4月,他注册成立“神韵傩文化有限责任公司”,致力于傩戏文化的研究与传承。目前,当地文化部门准备将阆中傩戏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想在古城开一家展示傩戏文化的傩戏馆。”谈及自己的梦想,牛长平兴致勃勃地说,傩戏馆将具有展示傩面具、服饰的博物馆功能,能让市民、游客欣赏傩戏,体验傩戏文化。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蓉萍)阆中人胡某在借钱给邻居王某时,碍于面子,没有让对方打借条。后胡某催讨借款,王某却不承认借了钱。6月17日,记者从阆中市人民法院获悉,在没有借条的情况下,该院以录音资料为据,认定借款...
阆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阆中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