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宇恒
“郑冬娅,她是一个好儿媳。”“周庭茂有这样一个孝顺儿媳,真是他的福气啊!”提起阆中市保宁街道办南街社区的郑冬娅,居民们都赞不绝口。2012年9月,她放弃工作回到家中,每天悉心照顾偏瘫的公公至今,毫无怨言。日前,记者在郑冬娅的家里见到了这位孝顺媳妇。
公公突然患病成偏瘫
“爸爸,来吃点儿苹果。”当日上午9时,40岁的郑冬娅将削好的苹果切成块、装成盘,端到了70岁的公公周庭茂身边。她一边将苹果喂到老人嘴里,一边用纸巾轻轻地擦拭老人的嘴角。
郑冬娅的家只有25平方米左右,仅有的一张床是公公在睡,而她和丈夫睡的是沙发。用隔板隔出来的“二楼”则供郑冬娅正在读书的女儿放假回家时住的。“开始,我和丈夫睡上面,爸爸瘫痪后,为了方便照顾他,我们就搬下来住了。”郑冬娅说。
郑冬娅的婆婆于2009年去世,公公周庭茂本就患有支气管炎和糖尿病。后来,他的偏瘫更让这个家庭雪上加霜。
2012年9月,正在散步的周庭茂突然无法正常行走了。当时,老人急忙扶着墙,试图慢慢地走动,但整个人反而顺着墙滑倒下去。
“被送到医院后,医生说是因为脑干水肿影响了行动。从此,公公的右半边身体就失去了知觉。”周冬娅说。
周庭茂在医院治疗了一个多月后回家,因为年龄太大,最终无法站立,只能睡在床上或者坐在椅子上,生活也无法自理了。
2003年,郑冬娅下岗后,她一直在阆中当地打零工。公公偏瘫后,她与丈夫商量,决定不再出去打工,在家全心全意照顾老人。“女儿还在读书,家庭开支就靠丈夫在外做散工维持。”郑冬娅说。
喂饭都要先试试温度
每天上午7点,郑冬娅就要起床。忙完一家人的早饭后,她就开始给老人穿衣服、洗脸、喂饭、打胰岛素,然后,再洗老人换下的衣服。
“如今,女儿在南充读大专,寄宿在学校,省了我不少事。”说起照顾家庭,郑冬娅一脸的从容:“现在公公的病情要稳定一些了,孩子也暂时不用我操心。苦点累点,我还能坚持住。”
公公偏瘫的900多个夜晚,郑冬娅很少睡个踏实觉。2014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周庭茂突然哮喘发作,一直不停地咳嗽呕吐。听到动静的郑冬娅和丈夫周斌急忙起床。当时,郑冬娅对丈夫说:“你明天还要工作,你去睡觉,我来照顾爸爸。实在需要你了,我再叫你。”倒水、喂药,半个小时后,周庭茂病情渐渐稳定下来了。随后,郑冬娅不敢合眼,一直守着公公到天亮。
每天,除了照顾公公大小便外,郑冬娅还要为老人擦拭身体,为的是不让老人身上有异味。床单、尿垫、脏衣服,郑冬娅也都会及时清洗。
“自从父亲生病后,老婆很少出去逛街,连出去买菜都是来去匆匆。因为我白天在外面打工,女儿又在外地读书,家里离不开人。”周斌看了看妻子说,“结婚21年了,挺感谢她的。”
周庭茂才偏瘫时,必须要人喂饭,郑冬娅每次喂饭都要亲自尝食物和水的温度,温度合适再喂公公吃。“现在,公公的病情稳定了,他也开始尝试自己吃饭了。”郑冬娅说,医生也鼓励老人自己吃饭,认为对他的病情有帮助。
付出再多也无怨言
“虽然,照顾老人付出了很多,但如果再选择一次,我依然无怨无悔。这些都是我这个晚辈应该做的。”郑冬娅说,一家人只要和和睦睦、平平安安,她就觉得很幸福了。
周庭茂偏瘫后,他的活动范围就只有床和椅子。“不能睡久了,也不能坐久了。”郑冬娅说,老人并不是很喜欢在床上躺,反而要坐在椅子上睡。为了不让老人胃受凉,她特地用一块布围在了老人的肚子上。
郑冬娅不仅一日三餐要送到周庭茂身边,还要定时给他按摩。因为担心老人食欲下降,郑冬娅做饭时总是变着花样,在饮食清淡的前提下,尽量满足老人的要求。
“有时,我们叫郑冬娅到社区来办点事,她都催我们快点,说家里留着公公一个人不放心。”南街社区的工作人员杨彬对记者说,“我们到她家里去,大多数时间是看到她在陪老人聊天,不仅安慰鼓励老人,还给老人讲新鲜的趣闻,总之,她是变着法子哄老人开心。”
“儿媳妇对我很好,真的很好。”这看似简单的几个字,从周庭茂的口中吐出却十分费力。说完这句话,老人的眼眶有点湿润,也没再说话了,只是望着坐在对面的儿媳,不住地点头。
新闻推荐
●王斌7月4日,又是一个细雨天,阆中的哥何祥奎忙活了一个上午,准备开车去吃口饭。在老城区北街,一名妇女一手抱着一个婴儿,另一只手牵着一个五六岁的孩子,连招了几辆出租车,都没能拦到车。细雨渐渐湿...
阆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阆中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