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晓江
石滩镇位于阆中东北方向,距阆中城区45公里,这里有阆中市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石滩水库,构溪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也在石滩境内,天然的地理环境和自然风景使石滩镇成为阆中最具生态魅力的旅游大镇。5月5日,记者踏上了去石滩镇的路,寻访阆中境内最古老的水井之一——八角井。
八角古井 建于清代
从阆中出发,沿着省道302线至二龙场分道,进入石滩的公路。“几年前这条公路是烂泥巴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满车泥,出行相当困难。”当地的老司机告诉记者,“石滩镇政府后来通过多方集资不但建起了宽阔平坦的水泥路,近些年也陆续实现了水泥路村村通,当地的交通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八角井位于石滩镇八角井村的八角寨下,八角寨是石滩境内最高的山,山上树木茂密,颜色葱绿,如果步行从石滩场镇出发,大约要走一个半小时。当天,借着通村的水泥路,车子在山间盘旋15分钟,记者才到达目的地。
八角井在一块水田旁,很远的地方就可以看见高高的亭子。居住在附近的宋大林老人,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70岁的他告诉记者,因为这口八角井的存在,这里的村子便取名八角井村,山上的寨子也称八角寨。
记者在现场看到,井为八角形,井壁用条石砌成,井水清澈,井口上建有重檐四角亭,上层中间立一石碑,经过风化,石碑已经开裂,顶为桃形尖顶,整个亭子用石料砌成。据阆中市文物局测定,八角井为清代建筑,占地面积20平方米,井圈边长0.6米,井台边长1.15米,井深1.7米;亭高3.6米,边长1.35米。
宋大林说,井口上的四角亭在上个世纪70年代重新修过,重修后的亭子比最原始的亭子要高大一些,但基本形式没变。在宋大林的引导下,记者看到,亭子的四根立柱上都刻有对联,其中两副对联保存完好,分别刻着“角井与日月共存,碧水与天泉比美”、“八角角井千家饮,石滩滩水万户汲”。由于整个石柱风化严重,另外两副对联部分文字已经看不清楚,宋大林勉强能记住其中一副:“井映平湖天光云影增异彩,泉出九龙泽惠八角众生灵”。
据了解,这四副对联是当时重新修建四角亭的时候,当地一个教书先生写的,由八角井村的一个石匠师傅刻在柱子上。
圆形井眼 水涌不断
八角井修建的具体年份,以及当年凿井的情形都淹没在浩瀚的历史中,但八角井的存在,解决了上百户人家的吃水问题。
“天旱井不干”,已经成为八角井的一个奇迹。宋大林说,有一年大旱,河流干涸,附近很多山上的树木都枯死,而八角寨上的树木依然繁茂,郁郁葱葱,八角井的井水源源不断地流出,村民提着大桶小桶来此取水,度过了干旱年。
据宋大林介绍,在井底有一个瓶盖大的圆形井眼,井里的水正是从这个井眼流出来的。“以前我洗井的时候,水就不断地从井眼涌出,于是找来东西堵住井眼才能把井水舀干,清洗干净水井。”
宋大林和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分析,八角井长年不干,得益于八角寨这座树木葱茏的大山,八角寨为八角井储存了丰富的水源。八角寨因八角井命名,八角井因八角寨而永不枯竭。
1999年,当地政府启动了“人饮工程”,每家每户陆续在自家门前打起了水井,八角井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2010年,八角井被阆中市人民政府确定为阆中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年,有不少人慕名前来观瞻这口古井的风采,当地百姓还在八角井周围安装座椅,并搭起了雨棚。
临走时,记者捧喝一口井水,清甜、甘冽,回味良久。
新闻推荐
南充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2015年5月23日在南充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南充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袁险峰
各位代表:我受南充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托,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查。2014年主要工作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市人大常委会在市委领导下,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
阆中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阆中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