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杜杰
清晨阳光明媚,阆中市天宫乡天宫院村罐子湾新村聚居点,村民邓洪刚正在房前花园里修枝剪叶,他的身旁,粉红色的海棠花花开正艳。
这栋两楼一底200多平方米的新房,就是邓洪刚的家:门前水泥路宽敞平整,庭院里绿树红花身姿曼妙……自从村上发展起观光农业,来村里旅游的人就多了起来,邓洪刚等村民相继吃起了“旅游饭”,日子也越过越红火。近年来,天宫院村引导村民借助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杂柑、芍药、川明参等产业,并不断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打造出一条以旅游为依托、以产业促发展的致富新路子。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天宫院”坐落于天宫院村,该村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2012年,该村因势利导,动员群众流转土地发展种植业。目前,全村引进业主5户,流转土地2000余亩,规模套种杂柑和芍药,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超7000元。
“拿土地入股,一分钱都不用出,资金、技术和果苗全是合作社出,我们只管拿钱,村民们都乐开了花。”邓洪刚告诉记者,他家5亩地全部流转了出去,同时他还在村上成立的农业专业合作社打工,日常工作是对果药进行种植、管理和维护,收入可达70元一天,再加上每亩地每年500元的流转费,一年收入近3万元。
基础设施完善了农家乐火了
有旅游资源和特色产业的双重支撑,完善基础设施势在必行。天宫院村党支部书记罗勇介绍,2012年至2014年,天宫院村27公里水泥公路通遍全村;建成灌溉蓄水池32口、石河堰4口、山平塘14口;建成了新的农贸市场和污水处理站、垃圾填埋场;改造场镇仿古木门窗4500平方米,铺设青石板人行道9800平方米,统一打造川北特色民居279户。
基础设施的完善、特色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让不少村民纷纷搞起了农家乐。目前,天宫院村建起了10多家农家乐,一百多名村民成了旅游服务者,一些年轻人也不再外出务工,他们一边在合作社打工,一边经营农家乐,陪着父母种花养草,其乐融融。“去年国庆节,一个40人的北京旅游团来到我们村,吃住都在我家的农家乐。不到4天时间,我们就挣了3000多元,这在以往是做梦都没想到过的。”邓洪刚对记者说道。
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新村兴起新民风
乡村美了起来,村民富了起来,天宫院村又开始进行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为了有效解决村务“鸡毛蒜皮”的问题,天宫院村创新实施“一约三评”,即“制定村规民约,开展干部评等、党员评星、家庭评美”。
“不准私拉乱接电线、不准搞宗族帮派斗争……”记者看到,在新村居民聚居点文化宣传长廊展板上,十条村规民约十分醒目。“人人都知法,事事都依法”的以法治村宣传展板严肃而活泼。这条新村文化宣传长廊长二十多米,50块展板上涵盖了天宫院村各个文化景观、民俗活动及法制、医疗卫生等相关知识,而通过民主评选出来的评等干部、评星党员、最美家庭,都会第一时间在这里公布,供村民监督。
通过“一约三评”等活动的开展,天宫院村淳朴民风深入人心,党员干部自觉接受村民监督,村民团结和谐。今年3月,在“一约三评”活动中涌现出来的3名村干部、8名组长、5名党员和5个美丽家庭得到乡上表彰,更带动全村村民参与和学习。
距离阆中市城区不到30公里的天宫乡天宫院村,沐浴在五月的风和日丽中,村民们在一片绿树花海中快乐地忙碌着。产业是桨,旅游作舟,天宫院村在产业致富的海洋中徜徉。
新闻推荐
●张晓东宋森林5月16日(农历3月28日),又到了“麦黄秧上节”的农忙时节。这一天,阆中市楼桥乡落阳山上别有一番景象。一大早,来自剑阁、苍溪、阆中楼桥和河楼等地的群众,提着精心准备的菜肴,沿古蜀道...
阆中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阆中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