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林村地处偏远,土地贫瘠,大量土地撂荒。近年来,该村按照“一路二水三产业四人居”的工作思路,大力发展种养业。曾经的贫困村面貌一新,变成基础设施完善、产业优势明显、村容村貌整洁的示范新村———
5月17日,阆中市洪山镇松林村村民杨正德正在柑橘园里灌溉柑橘树。杨正德告诉记者,他种了6亩多柑橘,年产量在10吨左右,毛收入有2万余元。据了解,该村积极发展柑橘产业,全村柑橘种植面积达400余亩,年产量在350吨以上。
四通八达的通组水泥路有效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问题。而水利设施的完善,提振了村民发展产业的信心。去年,该村新建、修缮堰塘17口,农业灌溉用水得以保障。整治山平塘11口,修建排水渠4500米,新增蓄水量6.6万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350亩,解决了98户村民的生产用水。新建、维修提灌站各一处,全长500余米,确保300余亩高磅田的灌溉用水。建供水井
转变思想 发展现代农业
“发展柑橘产业经历了一段曲折的过程。”该村村委会主任梅胜州介绍说,一直以来,该村村民以传统农业为生,零散种植,规模不大,经济效益低下。看不到效益,村里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大量田地撂荒。
洪山镇党委书记陈正道说,通过走访调研发现,洪山镇多数村的基础设施滞后,脱贫致富缺基础。没有支柱产业,脱贫致富缺途径。“通过调研,确定了发展方向,以集约化经营为手段,以生态建设为根本,以园区建设为重点,以合作组织为纽带,以科技装备为支撑,以点带面,整体推进,走一条符合洪山实际的农业发展路子。”陈正道说。
松林村地处洪山场镇,率先开展试点。为改变落后面貌,村“两委”组织86名村民到相邻的县乡参观考察。松林村党支部书记李云建说,松林村有种植柑橘的传统。该村的土质、环境非常适合种植柑橘,村里种植的柑橘曾获农业部金奖。
产业发展方向确定了,下一步重在实施。该村因地制宜,流转土地,成片规模化种植柑橘,引进柑橘新品种5000余株,嫁接优良品种8000余株,栽植朋娜脐橙3万株,建柑橘产业园500余亩。种植果树5.5万株。仅去年一年,该村人均年收入超过8600余元。
转变作风 和谐干群关系
漫步在松林村洪南路上,上千株黄花槐成为一道风景线。放眼望去,一条条水泥路盘旋在山野间,宛若银色的绸带,将各村组串联起来。据了解,该村修通水泥路20.5公里,便民路1500米,实现了水泥路户户通。
家乡的可喜变化和村干部的作风转变让返乡农民工马军看到了发展的希望。“村道建设有序推进,离不开村委会公开透明的运作模式。”马军说,村“两委”坚持“三不”思路开展工作:干部“不摸票子”,由群众自主理财,每季度公开账务情况,广泛接受群众监督,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热情;干部“不定调子”,完成多少工作任务,由群众开会讨论决定;干部“不拍板子”,施工队伍的选择采取公开报名、资质检验、村民代表参观代表工程和村民代表民主投票决定的方式进行,并派专人监督工程质量。
完善基础设施 提振村民信心
16处,安装自来水260户,解决1000余人的安全饮水问题。修建垃圾池20口,完成150余户农房的风貌整治。
针对农村工作事务繁杂的特点,该村安排党员干部值班,为村民排忧解难。截至目前,已解决热点、难点问题14件。在全村党员中广泛开展公开承诺活动,公开承诺为群众办实事12件,截至目前,兑现承诺率超过90%,群众对村“两委”满意率超过95%,党员干部队伍活力显著提升。
依托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完善基础设施,松林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人均收入显著提高,初步实现了脱贫致富。一个基础设施完善、产业优势明显、村容村貌整洁的示范新村正走在实现村民共同致富的大道上。
新闻推荐
本报讯(张晓东)5月25日,在阆中古城滨江路西段,生态护坡上鲜花绽放,嘉陵江水清澈见底,与远山形成一副自然天成的美丽画卷(如图)。据了解,近年来,阆中市坚持“景城一体”发展思路,加快推进“两园”创建工...
阆中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阆中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