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版《狮子王》上映已有半个多月了。超过7亿元人民币的票房不可谓不好,但评价却较为两级。有人觉得“音乐一响起,秒回1994”,也有人觉得它毁童年,是“年度面瘫大戏”“堪称BBC动物纪录片”。
算上上个月的《千与千寻》与《玩具总动员4》,这已经是近期第三部主打“回忆牌”的院线电影。
《千与千寻》和《玩具总动员4》同日上映后的首个周末,稍微斟酌后,我选择买下了前者的电影票。
在两部动画片产生的国家,它们各自都享有极高的赞誉。《千与千寻》至今还占据日本票房第一;《玩具》系列则是美国人的“国民动画”。不过,从累计一个月的票房来看,许多观众跟我做出了同样的选择。《千与千寻》票房逼近5亿元人民币,《玩具总动员4》则最终没有突破2亿元人民币。
其实,第二个周末,我就去影院看了《玩具总动员4》,即使是放在皮克斯自身的评价体系中,这依然是一部颇具水准的影片,在豆瓣上,它获得了8.8分的高分。可即便如此,再加上前三部被封为“神作”的口碑加持,《玩具总动员4》在中国大陆的票房显然未达到预期。
回忆杀,不算是件新鲜事。去年,宫崎骏的作品《龙猫》在国内上映;2015年,《甜蜜蜜》时隔近20年后重映;再往前,还有经修复和重新剪辑后于2009年上映的终极版《东邪西毒》。更不用说从动画到真人电影都惯有的续作操作模式。
可并不是每一次,观众都会为回忆和情怀买单。虽说不能以票房论英雄,但《千与千寻》和《玩具总动员4》同场竞技时各异的表现,确实直观地反映了中国观众对它们不同的接受度。
《玩具总动员4》的尴尬在于它“两不沾”。对于我这样勉强算电影爱好者的人来说,9年前,当我们泪流满面地陪胡迪和其他玩具经历了最冒险的旅程,最后看到由长大的主人安迪把它们送给下一个孩子时,这个系列就已经完美结束了。几乎没有人想过要续集,更生怕续集搞砸了玩具们美好的世界。
诞生于1995年的《玩具》系列,前两部根本没在国内上映。对大多数把进影院作为休闲娱乐方式的消费者来说,为了看一部电影,要去补上三部电影,显然是为难他们了。
相比而言,《千与千寻》就没有这个问题。它在影迷心中的地位无须多言,而其本身的独立性又降低了观影门槛,再加之去年《龙猫》上映取得的成功,因此,无论是要补上“欠宫崎骏门票”的,还是久闻其名后想一睹真容的,甚至连简单跟风的,各种类型的观众都可以去看这部电影。与之类似,《狮子王》真人版也可以很轻易地吸引上到30岁下到3岁的观众。
虽然同为动画片,但《玩具总动员4》与《千与千寻》所蕴含的主题内核却大不相同。这或许也是影响它们在票房市场表现的重要原因。
整个《玩具》系列,始终围绕的是“成长”主题。接受自己不是主人唯一喜爱的玩具,离开熟悉舒适的卧室去冒险,乃至在《玩具总动员4》里勇敢离开主人展开自己的生活……当然很励志很具有普世价值,但随着观众年龄的增长,这种一眼能看个明白内核的电影自然会失去一部分吸引力。
相反,《千与千寻》上映18年来,对影片中各个角色的解读,对各个场景隐藏的暗喻的分析,似乎一直没有停止过。小孩子看到奇幻的想象,成人看到职场新人的成长。学经济的看到日本泡沫经济留下的痕迹,学心理的看到人性的善与恶、谦卑与贪婪……宫崎骏在其中嵌入的深意,使得“一千个观众心中有一千部《千与千寻》”。
不过,无论是《千与千寻》《狮子王》真人版的成功,还是《玩具总动员》的叫好不叫座,顶多只能看作一种现象,不代表各个制片方的实力。毕竟,没有哪家电影公司能靠旧作和续作一直活下去。
制作出《千与千寻》的吉卜力,近年来鲜有佳作面世,使得不少人质疑“少了宫崎骏的吉卜力,还是那个吉卜力吗?”相比而言,无论是迪士尼的《疯狂动物城》还是皮克斯的《寻梦环游记》,倒是一直在寻求突破和进步。
回忆和情怀这张牌,不是不能打,但真要想赢下整个牌局,最终还是要看拿不拿得出同花顺甚至“王炸”。
新闻推荐
你在等一辆将会带你远去的火车,你知道自己心向何方,但却不知道将会被载到何处,但这并不重要——因为我们在一起。Yo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