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在中国的电影人以及科学家的努力下,中国科幻产业也实现了规模化的发展,涌现出了如《三体》等很多优秀的科幻文学作品。昨日,中国首届“蓝星球”科幻与电影高峰论坛在长春结束,作为第十四届中国长春电影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论坛以“穿越·连接·创造”为主题,汇聚了海内外的影视人、科幻作家、科学家以及科幻爱好者,进行学术、技术与艺术的思维碰撞。现场,演讲嘉宾还分别就电影中的科幻、中国的科幻产业化道路以及发展路径等进行了主题发言,共同探讨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之路。
科幻题材不能缺少的就是“爱”
“科幻的诞生源于我们对世界的不知足,我们讨论科幻的时候,一定是用科学的精神解读这种幻想。”第四届、第六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金奖获得者张冉以一句话总结了“什么是科幻”。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中科院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双南也回答了这个问题,“科幻来源于科技,但是高于科技。科幻是对科技的审美创造。”同时他也从基于大脑神经科学上解读了美的判断条件,即“没缺陷,不常见”,并以此为基础,剖析了2014年经典科幻片《星际穿越》的审美创造:“《星际穿越》的审美创造原则是科学顾问和导演的约定。我们对于宇宙和物理规律还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对于尚未理解的物理规律和宇宙推测必须来自真正的科学,给艺术创作留下合理的空间。”人机交互与认知工程专家、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刘伟同样对《星际穿越》有着极高的评价,称它是“人类历史上科幻集大成者,没有之一,是最棒的科幻电影”,他和张双南都提到,如果没有“爱”的概念,人和机之间、人和世界之间就失去了所有的意义和价值。
“设计未来”是对科幻创作者的一个挑战
著名科幻作家、2017年第七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短篇小说金奖得主江波以《火星救援》、《星际穿越》、《2001:太空漫游》三部影片解释什么是科幻电影的“设计未来”;以《侏罗纪公园》、《逃出克隆岛》、《阿凡达》涉及的基因技术,扩展了对于生命的想象力;在解读《机器人瓦力》、《终结者》、《黑客帝国》等人工智能影片时,他也思考着人存在的意义是否会从根本上被抹去。江波把科幻电影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科技时代的“神魔故事”,他提到,“想象力是天生具有的能力,我们有神话、武侠小说,这些都是想象力的表现,这跟真实的科技没有直接的关系,科学在这里可以当道具使用;第二种叫做‘设计未来\’的科幻电影。这是基于对现代科技的理解,能够真正展望未来、对未来作出一些判断的电影。”江波认为科幻电影能够对我们现在的技术进行深度的思考,在这些思考的基础上可以不断对未来的发展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念,再将其展现在大银幕上,无论对科幻小说作者或是科幻电影导演,“设计未来”都是大家面对的挑战,“目前,中国的科幻电影在世界上还处在刚起步的阶段,我相信通过电影人的努力,逐渐可以弥补差距,能够在世界的舞台上思考一下关于人类的问题,这个梦想我相信一定可以实现。”
采写/新京报记者周慧晓婉
新闻推荐
《欧洲攻略》的出现,给港片特工题材,注入了酷炫黑科技的风格。紧凑的剧情、凌厉的镜头剪辑和酣畅的动作戏,彰显浪漫主义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