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周 棠
编辑丨沈 多
文娱价值官解读:
“人生遗憾太多,大约占据了真实人生的一半长度。我们的前半生负责制造遗憾,后半生可能就要负责怀抱它们。”豆瓣网友 Ranilovepama 这样评价《海边的曼彻斯特》。
同样归属艺术片的《阿飞正传》1990年12月15日在香港上映,今年的6月25日则首次登陆内地院线,时隔28年,其艺术价值在年华中并未消散,它传达出的疏离感和孤独感、抱憾和伤痛,在后来的时光中,很多艺术电影也同样克制地表达过。
比如《海边的曼彻斯特》和《三块广告牌》,虽然和《阿飞正传》一样,他们并没有取得商业大片和世俗定义的那种成功,但是从影迷和影史的角度出发,他们反角度叙述的伤痛,才是最吸引人的,也是最应被浓墨重彩书写的——毕竟,抱憾和伤痛才是真实的人生,并不是所有人能真的与过去和解,况且,我们也有权利选择不与过去和解。
《阿飞正传》
无遇无失,年华则是虚度
“十六号,四月十六号。一九六零年四月十六号下午三点之前的一分钟你和我在一起,因为你我会记住这一分钟。”
“我听别人说这世界上有一种鸟是没有脚的,它只能够一直的飞呀飞呀,飞累了就在风里面睡觉,这种鸟一辈子只能下地一次,那一次就是它死的时候。”
跳到嘴边记挂在心底的念白台词,电话亭和灌木丛浓墨重彩的绿,阳台上穿着白背心摇摇晃晃的张国荣,雨夜里刷街的站街警察刘德华,骑楼过道穿梭往来的形色女人……这些都构成了《阿飞正传》的声与色,是影史上最应该被浓墨重彩书写的一笔。
时隔28年重回光影屏幕,《阿飞正传》带来的只是首日318.5万的票房,破千万也花了整整四天时间,这节奏慢得好像《阿飞正传》电影的故事呈现路数,但细细讲起来,一部28年前的艺术电影,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已经很不错了。
《阿飞正传》由张国荣、张曼玉、刘嘉玲、刘德华、张学友、梁朝伟等主演,以1960年代初期的香港为背景,讲述了一位孤傲、叛逆青年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纠葛,再现了香港普通青年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状况。
片中张国荣饰演的旭仔因生母在长大成人过程中的缺失,他把自己比喻为无脚鸟,对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个女人都表现得放荡不羁,售票员苏丽珍(张曼玉)和舞女咪咪(刘嘉玲)先后令他感受过温暖,但却又被他无情抛弃掉。为摆脱沉重和无力感,旭仔抛下一切去南洋找寻生母,最后因为卷入黑帮争斗命丧异国列车,成了一只真正的无脚鸟。
这部电影中的抱憾和伤痛实在明显:
张国荣饰演的旭仔找不到心中所依下南洋,最后并未见到生母,只留下一个决绝的背影,命丧异国列车下,是太沉重的遗憾,他一生对女人决绝,最后却被女人所累,心灵和身体都无处可栖,这是抱憾。
张曼玉和刘嘉玲分别饰演的小卖铺售货员和风尘舞女,都没能留下浪子的心,在一个“一分钟”搭讪场景中沦陷的女孩儿,却真的爱上了他,一个本该浪荡不羁的风尘女子,也同样没能走出泥淖。“我爱你,却不知道你下一秒会爱上谁”的戏码下,是一辈子难以承受的生命之重。
张学友饰演的歪仔爱上了好哥们的女人,刘德华饰演的站街巡警爱上了另外一个女孩儿,可她们却又偏偏爱上浪子旭仔。爱不难过,爱而不得才难过,爱而可得却不得不放弃得才最最难过。命运交织,苦乐颠倒,生命里遇见的每一个人,都不是过客。最后你又爱上了谁,又和谁度过白头,午夜梦回的时候,有没有泪满襟过?
张国荣最蜚声世界的时候,所有的光影里都是他,举手投足间,闪烁又耀眼,如夜空最耀眼的星辰,而不过多少年岁,他选择自己离世,但整个世界,依然是他的面孔、他的声音、他的影像。哥哥离世,本身就是影史不可消弭的遗憾——风华绝代如张国荣者,可能再无一人能出其右。
《阿飞正传》里的人都是理想主义者,都偏执地以为这个世界会因为自己傻傻地寻找与坚持而改变,然而即使一直对生活撒娇,生活亦不会有多动容,撞了南墙后,才拥抱着遗憾和可怜兮兮的一点爱度过了余生。
但谁也没法说这些形形色色的男男女女是不开心的,相反地,他们如烟花一般燃尽自己,飞蛾扑火地爱过,怕是比太多人都要无憾了吧,于抱憾中取无憾,才是人生真谛,正如豆瓣网友Koala所述,若无遇无伤,可否不过年华虚设。
《海边的曼彻斯特》
前半生抱憾,余生选择不和解
《海边的曼彻斯特》算是今年看过的最认真也最丧的一部电影,认真程度不亚于看侯孝贤的《刺客聂隐娘》,而丧的程度不亚于看文晏的《嘉年华》。但看完电影,才明白一个以前从未想过的沉重话题:前半生你可能制造了无数的遗憾,在余生你可能抱憾而过,从伤痛中走出来,固然值得褒扬,但没人可以责备你无法从伤痛中走出来,因为谁都有权利选择不跟过去和解。
影片的男主角李,穿梭在楼道间,掏马桶、修水管、铲积雪……面对各种生活诱惑不为所动,干完这些就去酒吧喝闷酒,一言不合拳头出手,沉默寡言一点就着,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住在地下室,干的工作无脑又无聊,这就是你我常说的那种不合群的人。
某一天他被告知住在曼彻斯特的哥哥乔伊去世,他赶到了曾经居住的城市曼彻斯特料理后事,哥哥却丢给他刚刚16岁的叛逆侄子,让他作为监护人,并搬家到曼彻斯特。
提到曼彻斯特,很多人会想到海边绮丽的风景,以及驾船出海的乘风破浪。然而影片却是灰蒙蒙的色调,海风凛冽,经常直扑面门,一个冬天占据半年时间,白雪皑皑下,掩盖了太多伤痛。
冰冷的剧情慢慢铺开,不断闪回的画面最后拼凑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曾经李是一个大大咧咧的人,有一个貌美的妻子,有三个可爱的孩子,一家人其乐融融。当然,他也不缺一帮狐朋狗友,经常凑在一起打球喝大酒,还会在喝醉之后调侃着去找天上的北极星,但是就在这样的夜晚里,李出门买东西,却忘了放上壁炉罩,结果发生了严重的火灾,三个孩子在火蛇下丧生,而妻子也因此责备于他,最后两人离婚。
这一切,电影进行到60分钟的时候才交代,前边都是冗沉的画面和细碎的对话,就是为了表现一个木讷沉默、暴躁易怒的中年男人形象,还有点让人反感。但当所有的真相铺开在眼前的时候,只有一大串一大串的眼泪才能化解这突如其来的悲伤。
按照传统电影的套路,要么男主角跟侄子一起渡过难关,化解了所有的伤痛,要么就是有女主角出现,有了新人的男主角将爱情进行到底,从过去走出来,再扯一点儿,上帝出现了,他被救赎了。但是电影就不是这样的,它是最沉痛的现实,故事进行到最后,男主角也没能真的和过去和解,依然过着邋遢又抱憾的生活。
一边直面人间烟火,一边掩饰所有伤痛,假装在正常生活。
回归到现实生活中,震惊国人的“6·22杭州小区特大纵火案”里4人死亡,包括1个母亲和3个未成年的孩子。逝者已矣,最悲痛的当属孩子的父亲林生斌先生,最终散尽家财,设立“潼臻一生”公益基金,致力于提升中国高层住宅防火减灾水平。电影最后,曾无数次想到这件真实发生的事情,不知道林先生是否和《海边的曼彻斯特》的男主角李一样,在漫长的余生中煎熬备至,无法与过去和解。
电影男主角遇到前妻,前妻向他道歉,可能因为过去对他的暴力责备,但影片并未表述。毕竟,前妻有多痛苦,那么男主角李就承受了同样的痛苦,而且还会因为自己酿成的大错而承受千倍万倍的折磨。他选择逃离生活,在最辛苦的体力劳动中麻痹自己,与世界隔绝——自我钝化,这才是生活最严重的剥夺吧,人间烟火这种东西,真的和他已经无缘了。
但是我们能责备他没有勇气走出过去的创伤吗?看完电影之后,我们可能真的没有资格责备他吧,但是你从心底生出来的也不是可怜的情绪,最多的是悲哀,“哀莫大于心死”应该就是男主角内心最好的诠释了,如同曼彻斯特终日的灰霾和寒气那样令人绝望。
时间能治疗一些东西,但并不能治疗一切,选择不和过去和解的人,我们只能拍拍他们的肩膀,说一声“It’s ok ”。
最真实的人生常以伤痛句读
最好的艺术片常以抱憾点睛
有人说,真实的人生里,伤痛应该是占据了很大的篇幅的,在艺术片的电影主题表达上亦是如此:
《嘉年华》中女主角小米就真的骑着摩托车逃离魔窟了吗?电视机上那行字真的就是案件最终的结果吗?《暴裂无声》里姜武饰演的昌万年就真的被法律制裁、牧羊少年被杀的真凶被绳之于法了吗?《三块广告牌》中女主角和“醒悟”过来的警察抱着枪开着车到底干掉了真凶没有?杀人偿命、以暴制暴真的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吗?
《暴裂无声》剧照
开放性结局,无疑是迷人的。但演电影的人最无情,对电影结果不负责。看电影的人最难过,因为结果扑朔迷离,最终指向的现实真相远比电影的结果要残酷许多。从行业角度来讲,艺术片的结果大多都是悲情的,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制作成了开放式结局,或者是大团圆的结局(懂的人自然懂)。
伤痛可能会是往后很多艺术片的主要表现内容,至于是走出伤痛还是和过去不和解,都有它们的存在意义。7月2日,第12届FIRST影展公布29部提名影片,在最佳剧情片和最佳导演部分,《郊区的鸟》包揽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演员、最佳艺术探索四项提名,电影讲述的是少年隐秘的成长和一个团体的破裂,不出意外的话,又是以伤痛和抱憾作为主调来叙述故事的。
即使艺术片不全是以伤痛来脱俗,但起码艺术片中,以伤痛讲述故事的占据大多数,以笔者十年观影经验来看,这样的论点还是站得住脚的,就不过多阐述了。因为最想说的,其实是我们面对伤痛和抱憾的人生态度:
你可以选择从伤痛走出去,这样固然更好,没人愿意在沉痛的往事中溺水不自救。但更需要强调的是,伤痛有时候走不出来就走不出来吧,正如同杨千嬅《勇》的歌词那般:“旁人从不赞同,连情理也不容,仍全情投入伤都不觉痛”,选择不和过去和解也是我们的权利,旁人的眼光只是眼光,毕竟没人能感同身受,只要生活具备烟火气,生活已经有光亮在慢慢照进来,那我们将无所畏惧。
这时候,只需要拍拍自己的肩膀,说一句“It’s ok ”就好。
【原创声明】
1.本文为文娱价值官原创作品,欢迎转载。
3.欢迎投稿和商业合作。
4.本文所用图片,均来自网络,出处见图片水印。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洛杉矶7月1日电(记者高山)环球影业发行的科幻片《侏罗纪世界2》上周末以6000万美元的入账继续领跑北美周末票房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