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2月4日,中国著名导演张艺谋在美国《纽约时报》上刊发了题为《从中国看好莱坞,是什么样子?(WhatHollywood Looks Like FromChina)》的署名文章。文章直指中国电影与好莱坞的不对等关系,“中国观众为好莱坞提供了巨额利润,但反过来,中国的电影行业又得到了什么呢? ”事实上,中国只有极少数电影可以进入美国市场。尽管张艺谋导演的文章并没有说出实际可行的解决方案,但是却切中了中国电影长久以来的一个痛点——中国电影市场如果真的想被好莱坞所承认,那么应该凭借的是自己的实力,而不是以好莱坞的“取款机”的身份得到瞩目。我们应该想一想,中国电影这些年在与好莱坞打交道的过程中,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
正如张艺谋导演在文章中指出的,中国从电影人到观众都已经习惯了好莱坞的存在,从业者开口就是好莱坞的戏剧结构、好莱坞的表现手法和技巧。而观众们也乐于沉浸在好莱坞爆米花电影的审美口味中。而好莱坞在精心培养了中国电影市场多年后,依然在用各种“促销”方式来渗透中国电影市场,通过稍稍加入一些无足轻重的中国元素、中国偶像、中国背景,让好莱坞明星来中国秀一秀中文,就让中国观众感觉收到了来自好莱坞的“情书”。
张艺谋导演作为一个在中国与好莱坞都有过拍片经历的人,他对两个地域都有很强的理解。在张艺谋导演看来,在一处的所学往往不能轻易地应用到另一个环境中。而且,中国电影人往往还有因为好莱坞的强势面临着文化传承的流失、失去独特价值观和美学的风险。由此可见,一味地跟在好莱坞的后面走,而没有自己的主张与见解,是一件危险的事。
可喜的是,中国电影正在发生一些转变,日前上映的 《不成问题的问题》《暴雪将至》《嘉年华》都有着对于中国社会的深沉思索与拷问,而相反,一些好莱坞大片却并没有能够成为“爆款”。对于好莱坞没完没了的续集电影,中国观众也有“够了”的疲劳感。虽然,好莱坞大片依然是国人走进影院时的首选,但是,只要电影人坚持不懈地去拍摄好的作品,中国观众就会对于本土电影给予更多的支持与信任。那时候,中国电影不会为难以挤入美国电影市场而抱怨,而是好莱坞暗自神伤地嘀咕中国电影市场为何对于好莱坞充满了“轻视”。 北青
新闻推荐
□许启勇不知不觉又到每年最后一个月。天气愈发冷冽,但温暖我们的东西同样不少。就像最近正在热映的一部电影——《寻梦环游记》。能在影院里看到“鬼片”本身就挺出乎我的意料,而电影传达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