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丹
最近热度一直不减的文化新闻,莫过于第54届金马奖。
很少有人知道,设立于1962年的金马奖之“金马”是金门与马祖两个地名简称的结合,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也很少有人知道,斩获第一届和第二届金马奖最佳影片的并非台湾本土电影,而是香港电影《星星月亮太阳》和《梁山伯与祝英台》。那时候的香港电影制作机构“国际电影懋业公司”和“邵氏制片厂”,分别以高质量的文艺片和黄梅调电影,强势占领亚洲地区东南亚华语市场。
金马真正奔腾起来,是在这个奖项成立十年之后。上个世纪70年代,从颁奖典礼、评审制度、奖项设置等方面,宋楚瑜推动了一系列的改革。比如,获奖名单不再提前公布,而是等到现场揭晓,充满悬念;评审人员不再以官员为主,而是聘请电影领域的专业人士;奖项设置上则效仿“奥斯卡金像奖”,最终让艺术回归艺术。此外,还增加了“金马影展”这一项目,组织来自欧美、日本等地的电影作品来这里集中展映和贸易。
金马影展从设立之初就相当热闹,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相当一部分限制级影片以“影展”为保护伞,以尊重电影艺术为由,可以在放映时不受检查,而观众也可借此一睹神秘的限制级影片风采,因此票房十分火爆,一度还影响了正在台湾正常上映的其他电影的票房收入。一些受其影响的片商曾经试图联合起来,阻止金马影展的正常举办,甚至对参与影展的影院停止供片。随着电影市场的不断开放,片商对金马影展的票房问题才终于释然,不再将其视为威胁,而是以金马影展的票房为指标,购买引进卖座影片。
侯孝贤、杨德昌、蔡明亮等“台湾新电影”代表人物,皆曾借影展大开眼界,而真正让金马奖扬名的也正是这些人所推动的“台湾新电影”。实际上,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华语电影界先后有三次关于华语电影艺术创作、美学和产业的电影变革运动,包括“香港新浪潮电影”,内地“第五代电影”,还有就是“台湾新电影”,而拉开“台湾新电影”序幕的也是一部至今从名字听来便很有台湾电影风格的作品《光阴的故事》。杨德昌、蔡明亮、侯孝贤等新一代的台湾电影导演,借鉴“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电影新浪潮”“德国新电影”“新好莱坞电影”等当时最前沿的电影观念,以冷眼旁观的镜头试图还原世界的纯真原貌。《小毕的故事》《风柜来的人》《玉卿嫂》《老莫的春天》等电影让彼时的台湾电影有了质的飞跃,使得金马奖再度连续花落台湾电影。
近二三十年来,金马奖在华语电影界的分量越来越重,不少华语电影以获得金马奖的认可为荣,甚至将金马奖作为它们向观众介绍的开场词。最近正在热映的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嘉年华》等,以及不久之后即将上映的《大世界》《老兽》等,都在第53届、第54届金马奖上光芒闪耀。
其实,内地电影和电影工作者正式参加这一平台的角逐,是在1996年的第33届金马奖上,姜文和他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分别获得最佳导演奖、最佳影片。相较于香港电影“金像奖”以鼓励港片为主的格局,这些年的金马奖更加大开大合,秦海璐、冯小刚、黄渤、范伟、周冬雨等为人熟悉的内地影人和他们的作品,都曾将金马奖收入囊中。
除了奖项和影展,这些年来的金马奖也在扩展自己的平台,比如成立“金马电影学院”,邀请李安、吴宇森、关锦鹏等华语地区最优秀的影人担任指导老师,传授创作理念和心得。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已经有大批新锐导演脱颖而出。其中,学员陈艺哲拍摄的《爸妈不在家》获得2013年金马奖最佳剧情片,这是华语电影世界的一种精神和手艺传承。此外金马奖还有自己的创投会,将电影真正作为一种艺术产业来发展。
今年是2017年,但是金马奖已经举办54届,而且是最有影响力的华语电影奖项之一,可以想象,在此后的很多年里,金马奖还将继续下去,而且影响力不减。
新闻推荐
近日,经典香港老片《英雄本色》重映,票房成绩耀眼。近些年来,不断地有老片重映,呼唤观众走进影院重温当年。实际上,观众在为情怀买单时已经越来越理性,老片重映若想取得票房成功,首要的不是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