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人民医院心理科接待了一名21岁的患者。据家属说,该患者之所以就诊,是因为沉迷剧本杀走火入魔,造成心理问题。据医生介绍,近半年来,该科已经接诊了四五例类似的病例,都是因为沉迷剧本杀不可自拔。这些患者中,年龄最小的15岁,最大的30岁。此前,央媒发布报道,直指部分“剧本杀”商家宣传暴力、灵异,种种乱象引担忧。
“剧本杀”始于游戏,但早已不止是游戏。它以剧本为核心,玩家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在DM(主持人)带领下共同演绎剧。绝大多数“剧本杀”都有一个最终任务,一般是“找到真凶”。因此,也有人称之为“升级版的狼人杀”。 2019年是业内公认的 “中国剧本杀元年”。这两年来,“剧本杀”迅速成为一个大产业。统计数字显示,2021年中国实体“剧本杀”商家有2万家,消费者有望达940多万,市场规模预计将超过150亿元。 2020年,中国电影票房为204.17亿元。两者相对照,就会发现“剧本杀”产业其实不容小觑。
如此规模下,“剧本杀”变味也必须予以重视。有媒体记者实地探访中发现,在一些“沉浸式剧本杀体验馆”中,实景房间被装饰成了农房、坟场等场景,坟场内还开着血红的灯光,里面摆放着道具尸体。店主表示,“玩家主要是16岁至30岁的城市白领、在校大学生,也有一些好奇心重的初中、高中生。现在生意难做,不搞点 ‘重口味’的内容,客人不感兴趣。 ”这样的场景令人毛骨悚然,显然不适合未成年人参与。可以说,像这种一味宣扬暴力、灵异类元素的“剧本杀”,已经触及了内容健康的底线。
“剧本杀”变味,是产业缺乏规范的直观体现。在关于“剧本杀”的描述中,能看到“财富密码”和“割韭菜”这两种严重背离的说法。这也说明,在整个行业迅速膨胀的过程中,也正演绎着速生速死的故事。为了求生,不少从业者会不停地试探边界,而这个行业目前又没有明确规则,相关部门在监管措施和管理规范等方面存在一定空白。于是一试探就容易过火,“变味”“跑偏”就变得“自然而然”。毋庸置疑,“剧本杀”在野蛮生长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亟待解决,这个行业需要正确引导,而这样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立规矩”的过程。
为“剧本杀”立规矩,是时候纳入日程表了。从内容方面看,“剧本杀”并非一种单纯的游戏,而是一种内容输出,理应经过审核环节。眼下,行业应该建立相应制度,通过行业自律等守住底线。需要明确,“剧本杀”的重点在于“剧本”,而不是“杀”。在场景设置等方面,不要总是朝着恐怖、惊悚等路线上走。在管理上,则可以借鉴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的管理规定,要求未成年人必须有家长陪同才可进入。而且,要对剧本内容进行分级管理,有暴力、血腥等元素的剧本,应将未成年人挡在门外。政府部门也需要快速补位,及时跟上产业发展步伐,提高监管能力和监管水平。
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剧本杀”需要正确引导,而不是一棍子打死。公众不妨给予其一定的时间和改过机会。监管和审核,是对这一新行业的规范,也是一种必要的保护,只有在不断修正之中,“剧本杀”才能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才能真正实现产业的发展壮大,行稳致远。
新闻推荐
《长津湖》发布的三位导演海报资料图片《长津湖》发布的三位导演海报资料图片《长津湖》发布的三位导演海报资料图片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