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倾城
暑假期间,朋友忽然问我在天安门看升国旗的事情。当时我正忙,随口说:“太麻烦,别去了吧。”她毅然说:“不行。这是我一年前给孩子许下的承诺。”
之前电影《无问西东》热映的时候,她带上初中的儿子去看,孩子对清华一见钟情,立刻确定了高考目标,誓要进入牛人的行列。朋友心中暗喜,嘴上却说:“这志向太小了,你为什么不想上哈佛?”
不料,儿子板起脸来说:“清华已经是中国最好的学校。如果它不是世界最好的,只因为它的历史还短。做科研出成绩都是需要时间的,百年树人,大师也不是一天就能练就的。”她第一次发现,儿子嘴角隐隐发青,那是即将长出来的胡须。此刻以成年人的姿态,庄重地与她对话。
我的另一个朋友向我苦笑道:“我被抛弃了。”这个夏天,她上大二的女儿要去新疆支教,让当地的孩子们有机会听一下相对纯正的英音、美音,看一下物理、化学实验是怎么个做法。
每一个去过的人,回来后都会感叹,原来连一杯奶茶、一块鸡排、一张可以无限量借书的图书证,都是一种福利,并不是人人生而有之。支教对体能、成绩、性格、口才都有要求。朋友的女儿知道自己被选中后乐得一跳三尺高。但无数问题涌到朋友的嘴边,她问女儿:“你们去多少人?你懂什么,能做什么?有水吗?有电吗?有Wi-Fi吗?”女儿终于忍不住大声叫停,她挺直腰板,像公司里新来的实习生一样,有板有眼地告诉妈妈:“一切都已准备妥当。当地的学生,从来没机会看到现场版的英文戏剧。他们不会嫌我差,我也不用面对挑剔的观众,我们都在给对方机会。”
我的朋友被说服了。万里疆土,女儿会看到什么、领悟什么,又会播种什么、留下什么,都不是她能干预的。当地图上的名词变成现实场景,当图片上的落日就在眼前,她相信,女儿对“中国”的理解一定很不一样。
我听到许多这样在路上探索、学习的故事。有人带着孩子进行古都之旅,将第一站定在了洛阳,两千多年前东周就在那里建都。他们将终点定在北京,在陈子昂说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处。另一队我认识的年轻人在延河之旁住下来,他们中年纪最大的在读研,年纪最小的不过是初中生。
这些事情让我想到,爱是什么呢?是想了解,想触及,想拥你入怀。爱人如此,爱国亦然。你怎能在这片土地上生长,却不知道每一寸土壤之名?若你不曾用自己的双足探索它,你怎么能发自内心地说:“我爱这美丽的大国。”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
新闻推荐
由无人机从高空拍摄的“天眼”全景。欧东衢摄影本文图片光明日报技术人员对“天眼”进行日常维护与检修。欧东衢摄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