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华语电影 今日外语电影 电影影评 电影经典台词
地方网 > 娱乐 > 电影 > 今日华语电影 > 正文

信条:试图理解,却感受不了诺兰

来源:阿坝日报 2020-09-25 09:23   https://www.yybnet.net/

■王珉

长达2.5小时的烧脑放映时间,许多人可能和我一样全程看懵,无法跟上克里斯托弗·诺兰的“倒三角”结构,更无法喜欢上《信条》。追车戏和终极大战的故事时间线,包含冗杂的信息量,复杂的剧情框架,以及一人正序、一人倒叙的叙事手法,都使该片像极了一篇物理学论文的影像表演。所有角色看起来都像是为了支撑诺兰的概念科幻成为工具人,使得熵、祖父悖论、平行时空等概念也变得虚无。

包裹科幻外衣的好莱坞特工片。笔者务必介绍清楚该片故事线,才能让读者看懂电影。故事开始设定在乌克兰,一群蒙面匪徒闯入乌克兰一个歌剧院劫持人质,真实目标是要抢夺一个装有神秘物质的手提箱。男主角(约翰·大卫·华盛顿 饰)和同伴假扮成特警也要抢夺手提箱,但任务离奇失败,主角为保护秘密而“被假死”。主角在假死被救后,被赋予新的更大的任务,通过女科学家的帮助,主角从射出的子弹倒着回到枪膛的实验中了解到“逆转时间”的概念,并被告知整个世界可能因为逆时间技术消失。主角从此不再有身份,加入“信条”组织,成为无名氏,他的任务是保护全世界不要被逆时间毁灭。为了阻止萨特企图毁灭人类的行为,以无名氏、尼尔和凯特为首的队伍们来到萨特的基地,利用逆时间完成了任务,毁掉了萨特手中的时间炸弹,最终阻止了人类世界在逆时间中灭亡。以上是电影的时间线。

《信条》的缜密烧脑源于“时间钳子行动”蓝本,事实上电影存在漏洞,但引用片中的话“不要试图理解它,感受它。”钳子行动自古就存在战场上,进攻队伍在交战时分裂左右两队,形成包夹之势,像一把钳子钳住敌军。而电影中的战术,则是时间上的钳子,在一个事件中,一只红队伍正常前进,另一只蓝队伍则等待事件结束,在事件的结束点逆转往回发展,两支队伍就像时间上的钳子把整个事件钳住。诺兰在新作中仍旧将天马行空的科幻变成艺术表达,正向与逆向的时间在同一部电影中共存,将科幻小说的元素与经典的间谍片元素结合。纷繁复杂的线索交织出不借助时光机器,却存在时间可逆性的熵定律。即宇宙万物趋于无序,但在单一系统中,衡量混乱程度的度量熵并不会减小。《信条》的拍摄辗转三大洲7个国家:从美国到英国、从爱沙尼亚到意大利、从印度到丹麦挪威,导演似乎带着观众开启一场环球的时空逆转之旅。在旅行的同时,又能让人为之思考,如何拯救地球。但这样的做法无疑也给普罗大众设置了观影门槛,很多人可能和我一样看懵电影,看不懂时间概念的科幻。

时间旅行中逃不脱宿命的纠缠。作为特工类的动作电影,自然离不开动作元素,虽然时间概念上设定为动作带来看点。但该片目标并不是动作的震撼,全片没有给我留下印象足够深刻的动作场景。爱沙尼亚的飞车,阿马尔菲海岸的游艇相遇,英国街头的法拉利F50竞速,印度孟买的高楼历险,斯堪的纳维亚破冰前行,直至在南加州拍摄的飞机爆炸等场景,却在这样一个打乱时间线索的故事中,没有任何视觉冲击力可言,一切叙事完全是为了服务诺兰强烈风格的影像和概念的表达。

“已经发生的事情,无法改变。”这是时间旅行叙事抛出的冰冷结论。而时间旅行叙事有两种——其一环形叙事,诸如《十二猴子》(1995)、《环形使者》(2012)、《前目的地》(2014)等,主人公进入时间之河,回到过去逆转未来,却发现时间之河不可逆转。其二是时间呈分岔式,诸如《时空线索》(2007)、《源代码》(2011)、《明日边缘》(2014),主人公回到过去就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信条》却与这两类截然不同,正常自然规律事物遵循“熵增”原理。该片的时间旅行则基于逆熵,时间往回流,果成了因。不仅电影中的主人公感到懵,观众同样懵。

片末,尼尔和主人公,原本互相猜忌的两人原来是雇主关系,未来的主人公雇佣尼尔指导年轻的主人公完成任务。最终形成事件的闭环,构成的整个行动成为三个时间钳子行动,两位好兄弟的告别那句话很经典:“发生的,是已经发生的事情。”电影反复出现这句话,用意就是表达宿命论,这或许就是所谓的命运。因此《信条》的故事复杂之处,在于人物的命局已定,环环相扣的剧情无法用语言形容,但言简意赅的正是被诺兰化的007动作电影,好朋友可以是刚认识,也可以是相识已久,但都在一起摸爬滚打过。与传统的动作电影不同的是,主人公并非是特工,所有人都成为了诺兰科幻概念的工具,除了凯特和老公安德烈的家暴故事,很难相信这是一部剥离了情感的电影。因为没有让人产生共情的人物,很难让人有耐心看下去。

纵然《信条》的剧本缜密,但为了体现诺兰的个人表达,核心人物失去了情感和地气。电影中的普通人,没有面对世界毁灭的危机感,甚至在大多数时候,如果错过细节,就可能无法理清人物动机,无法跟随“逆熵”状态倒回过去。《信条》带给人更多的是审美疲惫,没有情感,各种后期音乐噪声震耳欲聋。换言之,如果一部电影让人二刷,不是因为它的魅力吸引人,而是因为没有看懂电影想表达什么,这并非观众的错,而是电影曲高和寡故作高深。

新闻推荐

去看大好河山的年轻人

叶倾城暑假期间,朋友忽然问我在天安门看升国旗的事情。当时我正忙,随口说:“太麻烦,别去了吧。”她毅然说:“不行。这是我一年...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信条:试图理解,却感受不了诺兰)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