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用CG创造了一个年轻版的“威尔·史密斯(左图)”
延续上一部作品《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120帧+4K+3D”,并用特效制作年轻版威尔·史密斯,65岁的李安在电影创作上没有流露出丝毫的保守懈怠,反而用新作《双子杀手》再次展现他在探索电影技术上的敢为人先。只是这一次,无论票房还是口碑,都陷入较大争议。支持他的人认为,他的突破代表未来电影科技发展新趋势,而影片在故事上的短板,则成为这次观众和影评人吐槽的焦点。
好评 可能重新定义电影
“李安的一小步,电影的一大步。”这是《双子杀手》在国内上映时打出的宣传口号。对于李安这次的技术突破,观众和影评人多肯定影片带来了非凡的观影体验,并看好他的勇于尝试。
导演兼制片人张小北全程在“哇哦”的惊叹表情中看完了该片,他看的就是被影迷称之为“顶配”的“120帧+4K+3D”版本。“沉浸感非常强。年轻版威尔·史密斯除了几个镜头CG感比较明显,大部分时间都很接近我们记忆中的他。”在他看来,李安这次是用“激进的技术和优雅的气质,在拓展电影的边界”。即便是故事和风格层面,张小北也评价该片在革新和传统之间找到了平衡,“剧本虽然确实不够创新,但也没有明显问题,三场重头动作戏都拍得紧张刺激,现场感很强。”
从技术角度看,有人认为,李安的尝试可以代表未来全球范围内电影技术进步的方向。“‘120帧+4K+3D’中,120帧是关键,帧数越高,越接近肉眼观察世界的感受,4K是为了满足承载信息量的画面格式,3D是模拟人类两只眼睛立体成像的前提条件,后两者为120帧服务,三者叠加,从根本上改变了观众与电影银幕的关系,让观众能在电影中仿佛置身现实世界。”制片人关雅荻感慨,李安是在从根本结构上重新定义电影。对于目前影片引发的争议,他建议大家对未知事物的第一反应应该是了解,而不是下意识反对,因为李安对电影新技术的思考和实践,远远超出世界上大多数人。不过,他也表示这一新技术还需建立一套全新的电影视听语言,帮助观众认知和理解。
质疑 故事老套情节平庸
多年来以苦行僧姿态为电影默默耕耘,《喜宴》《断背山》《卧虎藏龙》《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佳作不断,李安在国内影迷心中一直拥有较高地位,然而这一次的《双子杀手》,口碑却明显不同以往那般响亮,甚至还有人评价:李安失手了。其中,故事老套平庸,被认为是影片最大问题。
影评人“二十二岛主”直言,看完该片后他略感失望。“影片对克隆技术的反思、父子关系的探讨整体并无新鲜感。尤其是克隆人杀本体这件事,在太多影视作品中已经有过展现。”
即使是影片的最大亮点——“120帧+4K+3D”,也遭到较多质疑。影评人周黎明认为,李安作为一名伟大的艺术家,探索新技术的精神可嘉,但大家不要对他过于迷信。《双子杀手》故事显然很一般,技术也确实很厉害,但120帧是否可能开辟电影的新天地,要打上一个问号。
周黎明以影史上那些重大技术创新举例,比如从默片到有声片、从黑白片到彩色片、从窄银幕到宽银幕,观众均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立即拥抱新技术、新格式,很短时间里便使得旧格式边缘化。“但观众对3D的接受度始终不温不火,对120帧的态度更是不甚明朗。3D技术诞生这么多年,但真正为艺术加分的影片,只有《阿凡达》《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地心引力》等几部屈指可数的作品。”在他看来,电影形式来源于科技,而电影内容来源于更为古老的戏剧,科技手段能让观众目瞪口呆,但真正打动情感、触及灵魂的是内容,科技只是手段,需要为内容服务。
市场 没接上中国地气
《双子杀手》10月11日在北美上映后,无论票房还是口碑都非常不理想,中国市场成为影片是否能收回成本、李安下一部作品还能否继续探索的重中之重,但就影片目前表现来看,前景不太乐观
截至昨晚,该片上映5天,票房只收了1.67亿元,目前的票房占比、排片占比、上座率都逊色于《沉睡魔咒》和已经公映了大半个月的《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等片。在豆瓣,该片评分为7.1分,在李安作品序列中也属于评分较低的影片。
张小北分析,能够观看该片“顶配版”的影厅过少,可能也是影片观众口碑一般的原因之一。据了解,目前国内只有不到30家影院拥有“120帧+4K+3D”的影厅,而在该片票房惨败的北美,甚至没有一个厅能凑齐“120帧+4K+3D”的配置。在张小北看来,“如果只是普通的格式放映,《双子杀手》就会让普通观众感到困惑或者失望。”
据《北京日报》
新闻推荐
无论是电视剧《士兵突击》中善良无私的班长史今,《我的团长我的团》中毒舌贫嘴的小太爷孟烦了,还是电影《亲爱的》中丢失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