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电影的过程,就像一场狩猎。
任何动的东西,你把它拍摄记录下来;
任何觉得有意思的东西,你把它拍摄记录下来。
纪录电影拍摄的秘诀就是,让自己像融入家庭一样融入到拍摄中去。
——彭尼贝克
8月1日,美国纪录片大师彭尼贝克在家中逝世,享年94岁。
彭尼贝克是直接电影的发起人之一,是20世纪最为重要的纪录片导演之一,曾荣获第85届奥斯卡终身成就奖。其代表作包括《别回头》《蒙特利流行音乐节》《战略室》《基吉星团与火星蜘蛛》等。在他的镜头下,艺术和政治是最常见的主题。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的半个多世纪内,他所拍摄的纪录片每一部都是极受关注的作品,其中又以六七十年代的音乐纪录片最为人所知。
兜兜转转,终于敲开电影的门
彭尼贝克出生于1925年,成长在芝加哥。父亲是一位很有名望的摄影师,但是彭尼贝克当时并不想成为像父亲一样的人,因为他印象中的父亲根本没有时间陪家人。没上过电影学校的他,曾在耶鲁学习工程,做着关于如何修建发电站的思考,这些并不是他的兴趣所在。当了六个月工程师之后,他离开了,并开了家木工店,他觉得这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
但是,做了大约十年家具,他意识到,不能继续以这种方式继续下去,这份临时的工作注定不长久。
为了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工厂,他不得不去做一些不愿意做的事情。“没劲的”、“烂透了的”工作换了一份又一份,他还是成了一个无业游民。
他又尝试着去写作,去卖画,“为什么要劳心劳累去做那些自己勉强能做而大有人能做到极致的事情呢?”的疑惑又冲击了当时的他的心,行动再次停滞。直到遇到了美国先锋电影人弗兰西斯·汤普森,彭尼贝克借着帮他开车跑腿的机会,从他那里学到了一些拍电影的门路。
彭尼贝克觉得和弗兰西斯一起工作,让他知道什么叫做“艺术家”,知道艺术是能让你终身献身于此的事物,在那之前他一直以为艺术家只不过是一些画画的家伙。艺术就像宗教,一旦进入就义无反顾,不可能中途折回也不可能改变信仰。
从“不知道在干什么”到“拍一部自己的电影”
《黎明印象》是彭尼贝克的第一部作品。片中快车穿梭在黎明的城市中,光线和建筑线条交叉相会,橙黄色的光影跟随律动的音乐流动,镜头炫目晃动,一刻不停,犹如一直往前的时间。
他在访谈中表示,在拍摄《黎明印象》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对于拍电影懂得不多,不知道身为导演要干什么,摄影师又要干什么,也不知道如何去制作,不知道如何去构思一个场景。
没有人教他该怎么做,他只有自己一个人,只是把想拍的都拍下来了。
二十年代的芝加哥,爵士乐正在兴起,彭尼贝克背着父亲,偷偷买了好些唱片,拥有这些无人欣赏的无价之物让他感到很自豪。
多年以后,当他感觉到爵士乐对他的影响的时候,他意识到是自己在听唱片时学会了剪辑电影。听着这些唱片,他仿佛懂得了拍电影时如何用摄影机捕捉大量信息创造场景。
六十年代以来,他和记者罗伯特·德鲁一起为《生活》杂志干活,在这里他完成了两三部电影,从这些电影中他学到了如何处理,如何把零碎的场景扩展为一部全长电影。为《生活》拍片子的时候,他始终没放弃拍一部属于自己的电影的理想。
彭尼贝克又一次离开了,他打算自己一个人拍电影,不需要其他任何人。他把拍电影当成画画或写小说,但是没有人理解他,没有人认为可以完全一个人拍摄一部电影。这时,阿尔伯特·格罗斯曼出现了,他敏锐地察觉到,彭尼贝克对自己作品的掌控欲,也理解他当下的所想所做。当阿尔伯特找到彭尼贝克,问他是否愿意和鲍勃·迪伦一起去英国,拍部电影的时候,彭尼贝克说,“我已经准备好了”。
于是,1965年鲍勃·迪伦英国巡演被记录在纪录片《别回头》,年轻的迪伦的灿烂光芒,什么都无法将其掩盖。
彭尼贝克把关注点聚焦在迪伦身上,尤其是迪伦和周围人交谈的方式上。他将迪伦视为一位诗人,尽管可能迪伦自己也没有意识到,甚至不明白什么是诗,迪伦也正试着弄清楚自己是谁,这些都被微妙地记录在《别回头》里。记录过程中,没有打光也没有其他设备,有的只是一台摄影机以及一台“南瓜”录音机。这使得作为记录者的彭尼贝克,看起来并不是一个危险的闯入者。
下一部《蒙特利流行音乐节》也有关音乐。音乐节全程,摄影机的红灯不会停止闪烁,台上的一举一动都会被记录下来,拍摄完成之后他们总能发现一些计划之外的素材。
影片记录下的蒙特利音乐节,发生着大部分音乐会上看不到的场景,音乐家在演奏完之后坐下来观看其他人演奏,就像一场村庄集会,而不是光光为了赚钱的玩意。
彭尼贝克回忆,当他站在舞台上,看到蒙特利这一两大城市群的中间接合地带,见证着旧金山和洛杉矶音乐的繁荣和互相融合,两地乐迷产生的互相兴趣和好感,他惊住了,所有的一切都是崭新的,一种全新的音乐正在诞生。
“我感觉或许我需要做更多的事”
除了拍摄音乐纪录片,彭尼贝克的记录领域亦涉足政治。《危机:总统之诺》记录的对象是鲍比·肯尼迪。当他拍完后,彭尼贝克问肯尼迪,“你是不是想到了暗杀”,肯尼迪说是的。这就意味着,他也许会拍下肯尼迪被暗杀的过程。
彭尼贝克回忆,当时这一绝望的想法充斥着,使他几乎放弃了拍摄电影。
但是,2016年的《解锁笼子》,我们可以看到,彭尼贝克仍在战斗。影片镜头跟随动物权利律师史蒂文·怀斯,在前所未有的挑战中打破将动物与人类隔离开来的法律之墙,通过提起第一起诉讼,试图将黑猩猩从没有权利的“事物”转变为具有法律保护的“人”。
对此,彭尼贝克说:“我感觉或许我需要做更多的事”。
参考资料:
纪录片是一个富于想象力的过程——D. A. 潘尼贝克访谈
彭尼贝克谈艺录
封面及图片来源:网络、豆瓣、IMDb
如有侵权,立删
编辑:伊绵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项丽敏一是在《步履不停》这本书里知道天妇罗的。天妇罗是日本的传统食物,不过这名字听起来不像是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