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华语电影 今日外语电影 电影影评 电影经典台词
地方网 > 娱乐 > 电影 > 今日华语电影 > 正文

《绝杀慕尼黑》:俄罗斯电影再出发

来源:青岛早报 2019-07-31 06:25   https://www.yybnet.net/
[摘要]【观后感】

俄罗斯影史上本土电影票房冠军《绝杀慕尼黑》相比之前广受好评的体育电影《摔跤吧!爸爸》,有着更为真实的原型事件,最后三秒的“绝杀”,足足展示了二十分钟。其“赢美国”的主题,让人热血沸腾。

电影的戏剧核是影视内涵的生发点,也是思想情感与故事情节展现方式的意象实体。虽然《绝杀慕尼黑》被赞为“俄版《摔跤吧!爸爸》”,但相对于后者“赢得比赛”的主题,可谓更上一层楼。在主教练上任会上、在平时训练中、在热身赛中、在最终的比赛现场,“赢美国”都被当作最重要的台词说出来,成为爱国主义和体育比赛的完美结合点。

被定位为体育电影的 《绝杀慕尼黑》,改编自世界体育史上极具争议的一场篮球赛。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篮球赛场,苏联队在教练加兰任带领下,打破美国队三十六年不败神话,创造了历史奇迹。当时正处于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各领域明争暗斗。由立陶宛、白俄罗斯、格鲁吉亚等地运动员组成的苏联篮球国家队,主教练上任即提出“赢美国”。

影片的另一个真实背景来自社会层面。美苏争霸的时代,苏联篮球队面临着伤病要用美国特效药、要佩戴隐形眼镜、教练的儿子需要出国治疗等现实问题。这些背景,让《绝杀慕尼黑》比单纯的体育电影情感更为饱满。一部影片必须对特定历史时代予以准确生动的艺术展现,才能获得持之以恒的历史价值。

影片开头就制造悬念,主教练已经把弓弦拉满,不给自己留半点退步,使得观众迫切想知道接下来将发生什么,又以怎样的结局收场。因此必须看下去,思路不能中断。这种设计手法颇似另一部苏联体育电影《拳击台》的悬念:一位前途光明的拳击运动员比赛中手腕受伤,如果继续参赛,有望夺冠但很可能导致残疾终结体育生涯;如果放弃比赛,回国后领队和教练都无法交差。没有尖锐的悬念摆在开篇,观众自然不会被深深地吸引住。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却常有不能使观众连续入戏,看不到终场的情况发生。因此,如何使观众的悬念感保持到影片结束是剧情主体部分必须完成好的任务。 《绝杀慕尼黑》巧妙运用了众多不同情节。

蓄,含蓄;放,释放。前者如水库蓄水,特意采用含蓄散淡的慢节奏叙述,使观众不经意间渐入佳境;后者则如水库开闸,将隐含的故事主旨、既定情感或人物性格猛然爆发出来,给观众强烈的艺术震撼力。这部电影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蓄放手法处理得当。开篇教练即处于两难境地,一方是等待治病的孩子,另一方是队员发病突然倒下。最终,他选择用孩子看病的钱为队员治疗,情感代入非常强,成为这部电影的一大亮点。比赛结束,队员们把奖金交给教练为儿子出国治疗,观众的泪滴已无法控制……

延宕,就是先使观众产生强烈的期待感,然后有意出现情节进程的延缓,令观众在着急的同时更加剧观赏渴望,进而产生整体叙述张力,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 《绝杀慕尼黑》中这种完美结合,在比赛的绝杀阶段。而这“最后三秒”一波三折,为了这段高潮戏,剧情进行了大量铺垫,包括主教练进场、遭遇阻力、团结协作、发生矛盾、圆满取胜,一气呵成的起承转合,使得故事的结构比较工整。

在职业篮球比赛中,我们经常看到最后数秒被拆分为数个段落,数秒的比赛呈现为十几分钟二十分钟,而扣人心弦的 “三秒绝杀”,则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戏剧结构。先是美国队绝杀了苏联队,在此之苏联队教练按了暂停被系统漏掉,然后是发现计时系统错误。重开比赛,结果又因系统故障三秒变成一秒,又重新计时,最终上演精彩的绝杀一幕。观众在经历了如此“漫长”的煎熬,才如愿以偿,当然会获得极高的精神满足,影片自然也就获得了成功。

跌宕起伏的剧情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这是戏剧的经典表达方式。即使是不懂篮球的人,也会被这部影片引人入胜的剧情所震撼。表面看《绝杀慕尼黑》是一场篮球赛的重新演绎,实际上它是通过一场直观的比赛表达了战斗到底的意志。这部电影中有一句台词:“生命的意义在于,不到最后一秒,都可能有奇迹发生。 ”而这句话也是告诫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努力,不抛弃,不放弃。毕竟谁也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毕竟付出努力必有回响。观众所感动的不仅是曲折的剧情,也是在感叹生活中的奇迹。

影片的另一大亮点是,比赛中美国教练预感到自己的球队采用正常比赛技战术是赢不了的,于是授意队员施展各种卑鄙甚至是肮脏的手段。面对这种情况,苏联教练并没有大吵大闹,只是通过快速换人,打破美国教练恶意犯规的计划。值得一提的是,自始至终他都没有教唆自己的队员去犯规,这一点非常重要。而苏联队在这个最后时刻的团结,以及对胜利的渴望感,依然非常强大。他们不仅仅取得了胜利,更是实现了从彼此隔阂到完美融合的转变。可以说,《绝杀慕尼黑》让观众重新认识了俄罗斯电影。

(作者简介:陈敬刚,媒体特约评论员。 )

新闻推荐

对标“工匠精神” 领悟“初心”和“使命”

本报讯(记者侯初初)榜样是最好的引导,以身边人说身边事的方式,更能增加学习的针对性。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记...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绝杀慕尼黑》:俄罗斯电影再出发)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