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星球的神往和与外星人相遇的渴望,一直是科幻电影津津乐道的主题。在这方面,我印象最深的是《火星任务》。这部由美国导演德·帕尔玛2000年执导的影片,叙述远征火星的地球宇航员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抵达这颗表面荒凉的红色星球后,意外地在漫天飞扬的火星尘暴中,发现隐藏着一座神秘的巨型金字塔。这显然是高度发达的火星文明存在的见证。宇航员们冒险踏入,一个精灵般的火星人出现了,举起纤纤手指,向他们展示出宇宙和火星的变迁的历史……就在他们获得启示功德圆满返回地球之际,一个叫彼得的宇航员居然接受了外星精灵的邀请,要随它们远走高飞。
动人的场面出现了。经过外星人的“洗礼”,彼得搭上一架造型奇特的飞
船。结尾处,地球飞船与外星飞船在浩瀚的太空交会,然后,向着各自相反的方向飞去。女宇航员泪光盈盈,她的头盔上映照出一道奇异的光。这意味着她真正告别了彼得。对于另一端的彼得来说,融入星际,也许是一种更为深邃的乡愁在呼唤着他。
想想还是电影里的人们幸运,不管是白日做梦,还是痴心妄想,不管是生活一团糟,备感地球难有容身之处,还是抱定天降大任于斯人的宏大志向,他们都无须理会现实法则和物理定律,他们总能获得外星人的青睐,从而得救,得偿所愿远走高飞。
斯皮尔伯格拍摄于1977年的《第三类接触》,描绘的就是几个不同背景的人因为邂逅飞碟,从而改变了各自命运。影片片名“第三类接触”,乃是美国飞碟专家海尼克博士所造的飞碟术语,意指人类与外星人进行的直接接触,看清了UFO,特别是看清了UFO载具中的类人高级生命体。
UFO究竟是什么样的?剧中人小男孩贝利如此戏谑:像冰淇淋甜筒。什么味的?橘子味的。还有当主人公尼瑞一半面孔被UFO发出的强光晒红,他盼望着再度遇见FUO,其理由居然是:“我要将另一边脸晒红。”
《第三类接触》就像斯皮尔伯格的大部分电影作品一样富有想象力,且孩子气十足,处处流露出孩童般的顽皮和天真。贝利,这个和妈妈相依为命的单亲家庭的小男孩,当UFO深夜来访,她的妈妈吓得要命,然而小贝利却兴奋异常,面对那个在云层中滚滚飞来的火球,觉得这是他的大玩具,最后他乘妈妈不备,偷偷溜出,与他的大玩具游戏去了。
尼瑞,一个既是孩子又是男人的人,在意外目睹飞碟后,他开始受到一种神秘力量的驱使,日渐变得疯狂、走火入魔,不顾一切誓要解开心中的谜团。在惨遭解雇和妻离子散后,他排除万难来到魔鬼塔,与外星人约会。随后影片中的这场高潮戏处理得如同宗教仪式般庄严肃穆,玲珑剔透的巨型母船徐徐降落,天使般的外星人在鱼贯步入船舱短暂交流后,簇拥着尼瑞和27个地球人,飞向星空,随即展开一段奇异而未知的旅程。
在谈及该片的主旨时,斯皮尔伯格曾如此作结:“我想让故事跟一些人的生活更有连接,就想一个因此类见证而遭遇人生大转折的凡人,他抛开个人的生活,抛开家庭的生活,投入人生的大转变,变得愈来愈沉迷于他的亲身经历……”
新闻推荐
仅仅上映3天,总票房已突破7亿元,近21万人打分,网络评分稳稳落在8.7分上,票房口碑双双火爆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