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颁奖典礼已落下帷幕,无论是获得最佳系列纪录片奖的《人间世》,还是来自波兰的最佳纪录片《君眠梦时我成长》,都让观众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人与社会的关联,纪录片正在以更多样的姿态进入大众视野。
新技术为优质内容赋能
《人间世》第二季延续了第一季的拍摄理念,不仅记录生命,还直击社会话题,由11个导演、9个摄制组,历时两年艰辛创作完成,为观众呈现了真实的医疗救治现场,直面与生命有关的成功或失败。《君眠梦时我成长》记录了白俄罗斯姑娘的一次回乡之旅。围绕一对祖孙展开故事,层次丰富、细腻动人,弥漫着浓浓的乡愁,祖母的手抚摸着熟睡孙女的脸,眼泪自然地流下来,语言在这里没有落脚之地,随着镜头流淌而出的是亲情。
在第22届上海电影节期间,纪录片《时光机》完整记录了木偶剧从一张纸上的孤独线条到最后演出的始末,也记录下了家庭中父亲、母亲和儿子在人生某一个阶段的纠结、压力、困顿和重生;《水之万象》模糊真实与纪实的界线,捕捉紧张时刻,采用96帧/秒的摄影技术,力图高保真还原大自然的灵动瞬间……
当各种黑科技听起来还只是传说时,纪录片这个曾被视为“阳春白雪”的文化领地,却一不小心成了高科技的“首秀场”。去年,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的《创新中国》,不仅片中内容讲述中国最新科技成就和创新精神,在纪录片的制作过程中,也采用AI技术来解说配音,使其成为创新的一部分。中国纪录片网负责人张延利认为:“在未来纪录片中,将有越来越多的新技术为优质内容赋能。‘好内容+好技术’可以成就一部好作品。”
要实现艺术性和商业性的平衡
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纪录片单元“勇敢爱,不等待”创投活动共计收到167个提案,经过首轮评审,选出了10个入围提案,相较于之前,这10个提案的题材、类型、风格都更加丰富,包括人物传记、人文艺术、社会生活、教育体育等,也使纪录片的竞争更加激烈。
纪录片制作人傅红星说:“资本的嗅觉很灵敏,如果你有好的团队和好的题材,就会有资本进入。”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吹响了国产纪录片商业化的号角,也开启了“美食+文化”纪录片的热潮。
傅红星注意到一个趋势,“现在很多大公司的广告费,开始投入纪录片领域,而不是拍摄传统的商业广告。这个时代在跨界,现在纪录片公司应该处在一个比较好的发展时期。”将钱投给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纪录片,对公司品牌价值塑造,对品牌的公共形象塑造,都会产生正向的价值和作用。如《秘境神草》《了不起的匠人》等纪录片虽然有一些商业痕迹,但其商业痕迹是包裹在作品的文化内核之下。这些纪录片较好地实现了商业与艺术的平衡,才能使观众在好的故事中,感受到不同文化的魅力。
近年来,《二十二》《我在故宫修文物》等越来越多的纪录片进入院线,并获得成功。但也有《最后的棒棒》《大三儿》等纪录片被淹没在一众商业剧情片中,票房惨淡。傅红星表示:“对纪录片工作者而言,最大的问题还是如何实现创作、商业、政策环境的平衡。”
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好内容是纪录片的基础,技术的进步则为观众带来更好的体验,同时也对拍摄者、制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刚刚结束的上海电视节和电影节让人们看到,不断涌现的优秀纪录片在创作与商业的平衡中,正以更多样的姿态进入大众视野,它们让更多人感受到,在真实记录的力量下,创作者正在努力呈现出更多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精品力作。据《光明日报》
新闻推荐
“我只能送你到这里了,剩下的路你要自己走,不要回头。”动画大师宫崎骏经典之作《千与千寻》18年后终于登陆国内院线。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