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至暗时刻》海报
第90届奥斯卡奖的最佳男主角,几无悬念地颁给了在《至暗时刻》中形神兼备地扮演了二战时期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的加里·奥德曼。
某种程度上,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至暗时刻》也可以用一句“几无悬念”来描述。每个读过中学的观众都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概况,不管电影里如何铺陈丘吉尔身边的山雨欲来四面楚歌,观众也不至于担心丘吉尔会扛不住压力和希特勒坐到谈判桌前。
令我们面对银幕上的那个平行世界屏息、揪心、叹息、微笑直至热血沸腾的,是历史背后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和他们的喜怒哀乐。
1940年,德军横扫欧洲大陆,英国岌岌可危,推行绥靖政策的英国首相张伯伦也因此被迫下台,继任首相的丘吉尔接手的是一个巨大的烂摊子。一个个坏消息不停传来:比利时沦陷,法国即将投降,成千上万英国年轻人的生命葬送在前线,被德军困在敦刻尔克港口的几十万英军眼看就要被赶下大海,却没有回家的船……
战?还是和?
虽然对希特勒步步退让的张伯伦下了台,但保守党内部仍然是主和派占了绝对上风,和谈貌似还可以苟延残喘,投入战争却前途未卜,多年来坚定反对绥靖政策的丘吉尔在巨大的压力下也惶恐起来。是否要亲手把自己的国家推入战争?战争的后果是什么?打败了怎么办?亡国了怎么办?在1940年的丘吉尔眼中,并没有五年后反法西斯战争的彻底胜利,而只有茫茫无边看不到光明的黑暗。
终于,这个暴躁又顽固的胖子,面对国王乔治六世承认,自己怕得要死。
回想收看那届奥斯卡颁奖直播的上午,看着电脑屏幕上手拿小金人的加里·奥德曼,心中曾闪过一个念头,如果制片方选取了一位相貌和丘吉尔更近似的胖老头儿演员出演主角,最佳男主角的奖项也许未必如此众望所归板上钉钉。但对熟知加里·奥德曼的面孔和他之前许多经典角色的观众来说,这是真正的整容式表演——从第一个镜头开始,观众熟悉的那个面容清瘦的加里·奥德曼就消失了,同时,温斯顿·丘吉尔在银幕上复活了。
他略带吃力地移动着臃肿的身躯,手里几乎总是拿着雪茄或酒杯,出场就训哭了新来的秘书,在一群正装部下之间穿着睡袍谈论国家大事……除去这些丘吉尔身上符号式的细节,更有一个65岁的老人被历史推上执剑者之位时复杂多变的心态:接到白金汉宫任命函时他喜忧参半地向妻子嘟囔:“我真希望能在更好的时机出任首相。”面对主和派同僚时他强硬固执,敲着椅子怒吼:“一切后果我负全责,这就是我坐在首相这个位子上的理由!”打完求助无门的电话后他又独自一人坐在卫生间里,抽动鼻子、叹气,眼睛里全是愤懑和无奈。
在上议院中孤军奋战的丘吉尔听取了乔治六世的建议:去听听人民的声音。他走进地铁,询问普通民众对同希特勒和谈的意见,他听到了人民的回答:Never,决不投降,决不屈服。他又和下议院的议员们交谈,进一步坚定了自己的信念,终于,丘吉尔发表了一生中最为著名的演讲,演讲的主旨是——“我们将战斗到底。”“即使我们失败,要相信,总有一天新世界的人会来推翻这个旧世界。”
在这场青史留名的演讲后,英国议院全票通过了与希特勒奋战到底的决议,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至暗时刻》曾在国内院线上映,海报上有八个醒目的大字:“决不投降,决不屈服。”这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电影,表现的正是在历史的至暗时刻,坚持这八个字是一项多么艰难的选择。
而那些当时看起来更加容易更加安全的选择,长远来看却会有另一种风险——在人心里,在史书上,在几十年后甚至更久远之后的记忆里始终被轻蔑和鄙视,用马克思的话说:被历史永远钉在耻辱柱上。
新闻推荐
用西方芭蕾讲述东方故事 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震撼巴西观众
金碧辉煌的里约热内卢市立剧院25日晚座无虚席,中国中央芭蕾舞团(中芭)带来的融合了京剧等中国传统元素的芭蕾舞剧《大红灯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