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路延
两兄弟站在海边,哥哥说,你如果不跳,你就是一个懦夫,然后一跃而下,弟弟犹豫着,脚趾头紧紧抓着地,最后,落荒而逃。
“如果你什么都不害怕的话,你就不可能无所畏惧,要有勇气得先有畏惧,如果它能助你一臂之力,有一天,我能做到了,那很棒。”
这是弟弟说的话,很难相信,一个小孩子能够说出如此具有哲理的语言,但这种来自生活的哲思,在挪威纪录片《兄弟》里并不少见,作为2018极地光影影展的开幕影片,这是一个母亲长达十年拿着摄像机对准两个儿子的过程,它看似讲述了两兄弟的成长故事,但似乎讲述的又不止于此。
母亲Aslaug Holm,曾经在世界多地拍摄纪录片,慢慢的,她开始聚焦于身边微小的事物,她认为,这些细小的瞬间蕴含了一切。
“2005年,我们刚做完挪威前首相的一个纪录片,妻子决定,想做一个关于平常人的纪录片,她决定拍摄自己的两个儿子,这将是一部关于所有人的纪录片,关于童年,关于成长,跟每个人都有关联性。”《兄弟》的制片人,同时也是两兄弟的父亲Tore Buvarp说。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虽然不同地域有着各种不同,但许多成长的经历仍然是一致的,比如第一堂课,第一次踢球,对于孩子而言,一切都充满了未知的可能性,而从蹒跚学步开始,这一切,都是他们日趋独立的过程。
这是些非常日常的生活场景,它发自于寻常的地方,它是寻常的事件,寻常的开始,寻常的结束,正如每一个人的成长,而这个成长是你自己的,也是父母的,可以想象母亲扛着摄像机走在兄弟俩身边,她是记录者,也是参与者,虽然她的出场不同,但这个视角是她的,和孩子的成长关联也是她的,每一个的成长,在自我独立的同时,也在部分和父母切断。
而拍摄并不轻松,它并不是日复一日的简单生活场景记录,有一定的拍摄计划,也有规则需要遵循,比如兄弟的学校场景,都需要一一去申请拍摄,“有一次需要拍摄弟弟在学校,所有都协调好了,然后弟弟问,为什么今天要拍摄,妈妈说我跟学校他们都说好了,但弟弟说,你问了他们,没有问过我,拒绝了这次拍摄。”
这种拒绝,最后让纪录片走向结束,孩子们开始长大,有一天,上高中的哥哥对着镜头问,“妈妈,你不要拍我了,stop,一了百了吧,你拍的东西已经够了。“这些都放到了纪录片里,哥哥进入了另一个阶段,人是需要隐私的。”
于是母亲问哥哥:一段旅程是如何结束的?我们抵达了那是结局,还是新的开始?哥哥说:不要问我这些关于存在的问题。妈妈说:关于存在的问题不就是我们该问的么,因为这就是生活的意义,也是这部电影的意义。
新闻推荐
近日,杨幂新片《宝贝儿》票房不如预期,其中《北京日报》点名批评,称“形象一旦透支,别怪观众不买账”,随后人民网转发,引发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