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湖南卫视 “一带一路”大型系列纪录片《我的青春在丝路·八月季》收官,这是近几年来,纪录片第一次占据这个以年轻拥趸著称的的卫视频道的黄金档。在微博等互联网社交平台上,节目收获了出奇一致的好评,出现最多的关键词是“好看”、“有趣”,其次才是“感动”。
连续播出的14集节目,在收视上的表现也颇为“好看”,在各大卫视同时段都在播放电视剧的激烈竞争下,平均收视坚挺地保持在全国网前六,居省级卫视前三。
一部表达主旋律的纪录片,是怎么做到“叫好又叫座”的呢?广电独家专访了《我的青春在丝路》制片人傅卓,为大家揭秘芒果味纪录片背后的故事。
挑大梁的年轻人,也是“一带一路”上的形象大使
《我的青春在丝路·八月季》播出14集,正像片名一样,节目中的主人公都非常年轻,在巴基斯坦带领工人修建这个国家最大的水电站的,是一个34岁的中国年轻人;在孟加拉国首都修建大桥的工程师潘洁,还只有27岁,他带领的团队,平均年龄只有25岁……
节目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故事,为观众勾勒出了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这一拨在海外奋斗的中国年轻人的群像。为什么要聚焦这一个群体,在傅卓看来,这一方面跟湖南台本身的青春气质有关,同时也是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做出的选择。
“个人的青春之所以和国家倡议产生共振,究其根本在于个人梦想和国家倡议的贴合。‘一带一路\’倡议意味着国家有很多宏伟蓝图要铺设,但具体行动需要有人去执行,而这个时候的年轻人也恰巧需要契机实现奋斗,这样一来,个人青春和国家倡议就产生了勾连。”《我的青春在丝路》制片人傅卓说,在节目选题调研阶段,导演组先后联系了50多家企业,发现“一带一路”上的很多大项目、大工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是普通的工人,而是开始挑大梁,担当项目负责人、工程主管等。
因为在国外开展工作,跟当地人交流就成了必然,在这一点上,年轻人有相对的优势,语言基础好,学习能力也更强。《我的青春在丝路》敏锐地察觉到了这股一点,并率先把目光聚焦在他们身上。
人物,不一定完美但一定要可爱
选择什么样的人物作为拍摄对象,《我的青春在丝路》也有着清晰的风格,节目摒弃了传统主旋律报道中惯用的“高大全”路线,不为了凸显某些人物的典型意义进行刻意拔高,而是聚焦于一个个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里“默默无闻、埋头苦干”的年轻人们,通过记录他们真实的工作生活状态,让观众在一件件困扰着主人公的小事中,感受到主人公们在异国他乡的奋斗与坚守、快乐与忧愁。
比如有在摩洛哥建设光热电站忙得无法亲自筹办婚礼的年轻工程师张乐、在塞拉利昂进行医疗援助还顺便收了个当地徒弟的年轻中医谢伟彬、在孟加拉国帮助当地修建大桥的性情中人潘洁、在洪都拉斯与当地考古队一起探秘玛雅文化的年轻考古学家李默然、在巴基斯坦SK水电站运筹帷幄的项目经理邓思文、在东帝汶终日与一条狗为伴帮助当地人培育高产玉米的年轻农业专家蒋敏明等。
这14位奋战在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平凡青年,各自有着不同的性格但征,但在傅卓看来,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不一定完美,但一定可爱。
怎么样才可爱,作为创作者,傅卓坦言,团队最想呈现的是一批真实、普通甚至弱小的人,“‘超人\’不存在,也不能和观众相通”。比如在孟加拉国修建大桥的工程师潘洁,他在27岁时候就被任命为工程部部长,带领一个年轻的团队,负责帕德玛大桥桥墩的建设,困难和压力都很大,工地上的小错误很容易就让他火冒三丈。
拍摄过程中,摄制组真实记录了很多潘洁一点就炸的画面。对待工作,他认真严格,但在管理团队时,又还不太老练,不够成熟,这些真性情的表现,正是中国年轻人在面对困难和压力时最直接的反应,这种真实的力量,恰好最能触动人心,最能让观众产生共鸣。
14集节目,14个人物,《我的青春在丝路》真实而立体地展现了每一个人物丰富的个性,在陌生的国家,他们有坚忍不拔的坚韧,但也遭受着水土不服的挫折,他们不断开疆拓土,但也在吸取教训,爆发出无尽潜能。《我的青春在丝路》创作团队坚持湖南卫视一贯的新闻大片纪实手法,在讲好故事、创新制作等方面下足功夫。虽然拍摄的主人公都是一个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但在他们身上却处处彰显着“敬业、诚信、友善”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观众在节目中不仅能够看到这些年轻人勇敢担当的一面,也能看到他们面临的挑战和烦恼,能够看到海外工作生活的不易,看到在丝路上燃烧青春的快乐和成就感。
这些年轻人构筑起来的集体群像,实际上也是在代表中国向世界展现魅力,他们身后是一个飞速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周年以来,中国已与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与沿线国家在建境外经贸合作区82家,为沿线国家的经济注入新的生机。国家崛起的高峰,也和这许许多多这样年轻人的梦想相呼相应。
极致的环境,造就了拍摄的极致挑战
《我的青春在丝路·八月季》拍摄的国家和环境,每一个都极具特色,有酷热的撒哈拉沙漠,有中美洲的热带雨林,有靠近太平洋的岛国东帝汶,有地处天山北麓的高山小国吉尔吉斯斯坦,也有横跨欧亚大陆的土耳其,这些也成为了节目的一大看点。
在傅卓看来,今天的电视媒介面对的竞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激烈,遵循传播规律是节目的生存之本,对于发生在异国他乡的故事,观众希望看到的,一定是罕见而独特的环境。在选取题材时,对于人物所处的环境,她因此也有着极致的要求。
比如洪都拉斯,那里有着中美洲特有的原始热带雨林,而且还是玛雅文明的发源地,中国考古人正在那里和洪都拉斯考古工作者联合考古;塞拉利昂,小李子主演的电影《血钻》,故事原型就发生在这里;孟加拉国的首都达卡,人们为了横渡帕德玛大河,往往要在岸边排队等上两三天,那场景,让人不由联想起电影《我不是药神》里面的印度……
也正是为了等到这样独特的场景,《我的青春在丝路》第一季策划时,就开始跟在孟加拉国修桥的中铁大桥局联系,但因为当时大桥修建设未见雏形,节目组宁愿等到第二年,《我的青春在丝路﹒八月季》筹拍时,才再次重新沟通拍摄。
不过,极致的环境,对于摄制组来说,也意味着极致的挑战。这一季的每一个创作小组,都在异国他乡经历了非同寻常的考验。
东帝汶节目拍摄时,因为当地农田里蚊虫滋生,女记者李倩的双腿被叮了200多个包;拍摄吉尔吉斯斯坦的蜂农如何采制蜂蜜的时候,记者和摄像虽然穿了防护设施,但是仍然挡不住当地蜜蜂们的热情,每天都要被迫和蜜蜂们进行五到六次“亲密接触”,每次被蛰伤之后都要半个多月才能消肿;拍摄洪都拉斯考古节目时,因为考古现场发掘墓穴的隧道只有1米多高,每次进洞拍摄,编导摄像都要和考古队员一起匍匐前进、边爬边拍;拍摄在塞拉利昂的中国医生到当地义诊,创作团队和主人公一起扎进了热带雨林里没有饮用水、没有电、没有任何手机信号、连每天一顿饭都无法保证的偏远部落……正是通过这种深度体验式的报道手法,摄制组才捕捉到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故事、一个又一个精彩的细节。
新闻推荐
近日,网曝《武林外史》即将翻拍,共60集。《武林外史》这部剧是很多80、90后的童年回忆了,这部剧主要讲述了赏金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