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江丹
《风之谷》《龙猫》《千与千寻》……人们对日本吉卜力动画电影耳熟能详,对它们的制作者宫崎骏和高畑勋更是推崇备至。但在这些电影的经典之路上,铃木敏夫同样功不可没,他负责宣传和售卖这些电影。在前不久上架的《吉卜力的伙伴们》一书中,铃木敏夫详述了这些电影走红背后的故事。
观众不喜欢文艺的宣传方案
铃木敏夫的制片工作始于宫崎骏1984年上映的电影《风之谷》。铃木敏夫坦言,他一开始对电影宣传完全不感兴趣,只关心能不能完成电影,但那时日本电影产业正在滑坡没落,“什么都不做观众就会走进影院的时代已经终结”,所以,为了让《风之谷》更卖座,他必须做点别的什么。
电影《风之谷》讲述的是一场“七日之火”的战争后,世界被一种菌类控制,人类在腐海和森林包围下求生存,女主人公是一位名为娜乌西卡的少女英雄。铃木敏夫为《风之谷》写了一个宣传文案:“珍爱森林的王虫与召唤叙事风的鸟之人……”
但这个文案马上就遭到了专业的电影宣传策划人士德山雅也的否定:“太文艺了!看到这个宣传文案,观众不会想进影院的。”德山雅也想出来的文案则是:“七日之火改变了世界……”“少女的爱呼唤出奇迹”,他还认为《风之谷》这个名字让人不知所云,不如改成《风之战士》。
在铃木敏夫看来,虽然“爱”和“奇迹”有点老套,但真正让他生气的是另外一个文案:“世界已经不需要人类了吗?”铃木敏夫认为,这个文案太烂了,完全扭曲了作品的主题,在会议上气得把它摔了回去。
文案的问题只是拉开了宣传的序幕,铃木敏夫和他的合作伙伴必须策划更多的活动,动员观众走进电影院。他们在地铁上购买了一个月的车内悬挂广告,在动漫杂志上做了短期集中宣传,参加日本电台节目。此外,他们还策划了“娜乌西卡代言形象大赛”,配合电影公映征集形象代言人,由其演唱角色歌曲。他们与百货商店合作,推出娜乌西卡巧克力,除了包装使用娜乌西卡的头像,还在里面放了电影的周边产品。临近公映,《风之谷》在全日本范围举办了名为“风之谷女儿节”的现场造势活动。
今天,我们已经对这样的电影宣传方式习以为常,但对1980年代的铃木敏夫他们来说,一切都是新鲜的尝试。最终,《风之谷》共有92万人次观影,扣除院线分成后的分账收入7.4亿日元,风靡一时。
拒绝赞助商对电影内容的干涉
高畑勋和宫崎骏是吉卜力的两位重量级导演,也正是因为他们的作品,很多观众才对吉卜力和日本动画电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铃木敏夫在《吉卜力的伙伴们》中介绍,尽管这两位导演的电影在商业宣传下更加卖座,但他们对商业主义介入电影保持警惕。
今天一说起商业对电影的介入,我们最先想到的大概就是广告植入。但在1980年代,电影和商业的合作方式通常是企业在商品上使用电影中的角色肖像,在广告中使用电影场景。如此一来,企业可以利用电影提升商品形象,而电影制作方也可以省却高昂的宣传费用在各种媒体上打广告。
《天空之城》的宣传策划里就有商业合作这一项。其中一家合作对象是饮料公司,他们直接在新产品中使用了天空之城的名字,“天空之城新鲜果味苏打”,包装上也要使用“天空之城”的logo和角色插图,在广告和店面宣传中使用电影影像,而且提出他们愿意额外出赞助费。
作为《天空之城》的制片人,高畑勋基本将这个合作项目全部否定,只同意企业使用“天空之城”的logo。在他的坚持下,商品包装上使用的角色头像,只限于设定时期的概念草图,广告也不能直接使用电影里的影像,而是找来外国的模特,实体拍摄乘坐影片中飞行器的场景。对于额外的赞助费用,更是直接拒绝。高畑勋认为,电影不能跟电视一样附带广告赞助。电视节目收取赞助费制作节目,所以观众才能免费观看电视节目,但是电影不一样,观众是需要支付入场费用才能在电影院看电影,而且电影制作方会从票房收入中回收制作成本。赞助商既然给电影投资,就有权干涉节目内容。
“俗话说就是拿人手短:既然我出了钱,我就有发言权。虽然电影没人看会出现赤字,但是制片人有创作的自由。这里如果让打着合作之名的商业主义介入,就会有失去自由的风险!”《吉卜力的伙伴们》一书中写道。
《魔女宅急便》电影项目成立之初,便有运输公司带着投资策划方案到了吉卜力。宫崎骏当着众人宣布,虽然电影名字中有宅急便,但他并没有打算做成这家运输公司的员工培训电影。宫崎骏认为,他做的不是宣传宅急便工作的电影,而是供普通观众观看的娱乐电影。
电影要有与时代格斗的成分
宫崎骏导演的《千与千寻》是中国观众最为熟悉的吉卜力动画电影之一。据铃木敏夫介绍,这部电影从制作内容到宣传内容,都做过巨大的变更。
宫崎骏一开始构思的故事是这样:名字被夺走的千寻,先是与汤婆婆战斗,胜利后发现汤婆婆背后有个更强大的钱婆婆,于是继续战斗,最终拿回自己的名字。
铃木敏夫说,他最初听到宫崎骏讲这个内容梗概的时候,一点都不来电,觉得太简单了。看到他的不满,宫崎骏当场又编了一个无脸男吃无数东西大闹澡堂的故事加了进去。
在铃木敏夫看来,无脸男代表人类心中的黑暗面,他吞下所有欲望最后失控,但正因为有这个角色的存在,《千与千寻》才称得上是当代电影,这正是与时代格斗的内容。铃木敏夫解释,战后一段时间内,所有的日本电影都是以“克服贫穷”为主题,但到了经济富饶的时代,这个主题就不再适用,与之同时,泡沫经济崩溃,日本社会氛围也发生了明显变化,社会与心理问题开始得到关注,而改编后的《千与千寻》正是象征这股潮流的电影。
无脸男取代千寻和小白龙,成为《千与千寻》的宣传支柱。铃木敏夫很清楚,“包含哲学、生存方式及内心问题的电影更容易卖座”。
“在广告宣传面前守住电影的底线”和“想让电影卖座,牵强附会有时也是必要的手段”,是铃木敏夫在电影宣传工作中不断切换的两种思维方式。他的目标十分明确,那就是让电影卖座。只有这样,才会有充足的资金支持高畑勋和宫崎骏一直做高质量的电影。
“但是,时代变了。”铃木敏夫在书里感慨。身处电影产业中心几十年,铃木敏夫感觉到互联网的出现对影院剧场的影响。
“像高畑勋或宫崎骏这样的天才,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耗费漫长的周期完成大制作,再经由大规模的宣传问世,期待已久的观众们蜂拥而至,在电影院前排起长队——这样的大众消费时代逐渐终结,不,我觉得已经结束了,”铃木敏夫写道,“新时代有新时代的做法,明天的风向自然与今天的不同。下一个抓住风向的人,会是谁呢?”
自左而右为宫崎骏,铃木敏夫,高畑勋。
新闻推荐
火星或者某颗行星将成为"地球2.0"吗?成为未来人类移居太空的新家园SpaceX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有一个美好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