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恐怖的《笔仙》到治愈系《深夜食堂》和《解忧杂货店》,国产影视对日韩作品的翻拍,可以说到了人神共愤的局面——为啥?拍一个死一个,抄袭都不带满分的,太丢人啦!
所以明显翻拍自《东京女子图鉴》的网剧《北京女子图鉴》要上线时,很多人是不信任的。
《北京女子图鉴》海报
但事实打了所有人的脸。
这部《北京女子图鉴》开播后,口碑良好,因为描写了北漂族生活,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豆瓣评分暂时稳在了6.8分。
这可是一个相当优秀的评分。要知道,前些年改编的《深夜食堂》,豆瓣只有2.8分。
许多人给这部剧以肯定。他们是这样说的:
不难看出,他们在夸这部剧“真实”。
体现在哪些地方?
在细节上。
陈可刚到北京,到处找工作,却因为不够自信,屡屡被拒。
由于室友对其骚扰,只好同好友一起住。
她们住的是哪?
地下室。
没钱,只能选择苟延残喘,连最基本的安全都无法保证。
而且,地下室信号不好,只能去窗台旁边打电话。
所以,每次和家人通话,陈可都只能乖乖跑去窗台边收信号,样子怪异又好笑。
陈可是大学本科毕业,才貌双全,按理说应当能被重视。
而她在北京得到的第一份工作是什么?前台小姐。
明明有着好的学历,却做着最基础的工作。
看来北京这个城市,不以学历定输赢。就像陈可自己说的,“在北京,谁都不知道对方有几斤几两。”
为了工作,忙前忙后,还负责提外卖。由于疏忽,汤洒在了新裙子上,划出一道惊心动魄的“血痕”。
工作繁忙也就罢了。她给职员们垫钱,回头让他们还的时候,职员们表面客气,暗中却用言语中伤她。
正因被如此对待,陈可后面决定跳槽,去一个能珍惜自己的地方。
因为别人介绍,她终于找到了一份自己满意的职业,为自己打足了气,准备去上班。
但难题很快就来了。
她在的小组,有两个经理。为了让公司确定谁升职,所有人都必须“站队”。站错了,所有人都会针对你。
明明只是工作室,却还明争暗斗,最后还拼个鱼死网破。
这残酷吗?
是的。
这不仅仅还原了中国工作的环境,还无情揭露了我们的劣根性。
那就是“讲人情”。
无论你能力高低,亏了人情,你就是众矢之的;得了人情,就步步高升。
多么讽刺。
这些真实的细节,还有很多很多。它们细小,却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们,“这是北京”。
当然,除却这些沉重的细节,剧里还有很多有趣的小细节,比如长辈为了省钱往洗发液里加水,两个前置摄像头的iPhone,说着四川话的老同学……
为什么能有如此多真实可信的细节?
在首映会上,戚薇本人说:
“在现场,我们会和其他人一起讨论剧本,把生活的细节加入到剧中……汇集了大家的智慧,真实感一下子就上来了。”
愿意为剧本花费精力,并虚心听取大家的意见。这样的剧集,总能让人在其中获得共鸣。
除了真实的细节,剧中还有很多或有趣或哲理的对话。
好友和陈可逛街时,看中了一条裙子。
要多少钱?
一问,1199。
陈可说:“算了算了。”
好友不解,“第一天上班,就当给自己打打气。”
“这气太贵了,打不起。”
“咬咬牙都买不起吗?”
“牙咬碎都买不起!”
在和老板陪酒后,陈可以为老板对自己有意思,正开心地往家走,结果发现自己忘带了手机,返回去拿,却发现老板在往自己身上喷白酒。
陈可不解。老板说,老婆查的严,喷点酒好交差。
陈可非常难过。“我以为自己交了个挚友,没想到我只是个陪衬。”
陈可在事业感情不顺之时,万般无奈,只好一个人默默地在角落流泪。
接着,她说出了那句引起多少人共鸣的话:
“不要再装作坚强了。生活教会了我,适度悲伤。”
因为,在北京,你的眼泪只有你自己能看到。
在适当悲伤后,振作精神,继续前行吧。
其它对话,比如“我不是教你诈,我是教你别犯傻”、“我爱你,但我更爱我自己”、“爱情不是一加一等于二”等等,每一句都用的恰到好处,深刻又不做作。感觉把这些句子抄下来,都可以出一本《北京女子图鉴经典语录》了。
这样的剧,成为热点话题,一点都不奇怪。
然而,凡事都有两面性。
是的,剧中有许多真实的细节,语言对话也恰到好处。
但人无完人,本剧也有很多不尽完美的地方。
豆瓣中有人是这么评价的:
确实,剧中是有许多的缺点。
比如,男权色彩比较重。
女主陈可在北京后,自己去面试得不到工作,前台小姐的位置还是靠自己流氓舍友介绍得来的;后面想跳槽,也是依靠着朋友认识的大老板介绍才有的。
在观念方面,也是因为男人才有了改观,逐渐开始成长,直到后期,女主才从被动变为主动,开始自力更生。
较重的男权,使本剧前几集有些“玛丽苏”的倾向。“前期太顺”,成为了剧中很大的一块缺陷。和原版《东京女子图鉴》相比,《北京》也是输在了这一块——依附男权,弱化了女性本身的努力。
再比如,剧集的艺术感不足。
《东京》的节奏,不紧不慢,娓娓道来,画面充满了美感。
就连走在街上的戏,光线也很柔和,让人看着赏心悦目。
相比而言,《北京》的就比较朴实了,只是为了叙事而拍摄,画面远远不及《东京》。
并且,《东京》的演员演技时刻在线。水川麻美对于不同年龄的精准演绎,早已达到了一个无法超越的巅峰,是精雕细琢的艺术品。
《东京女子图鉴》
而《北京》呢?虽然真实可信,但演技间歇性浮夸,有些特意“演”的痕迹,观众也会随之出戏。即使戚薇在本剧中算是本色,也不免出现了很多生硬的地方,达不到水川麻美的高度。
这也是《东京》与《北京》的另一差别所在。一个8.7,一个7.1,那1.6的差异,一大部分算在了艺术感身上。有些可惜,但无可厚非,毕竟《东京》实在是太经典了。
总体而言,《北京》的大方向没有错。它核心绝对不是所谓的“励志”这些假大空的概念,而是让观众看到主角的成长,用真实的细节打动观众,让观众能和角色产生共鸣,一起哭一起笑,把主角当成自己的朋友。
而且剧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美有劣,有高有瘦,非常真实。你可以看见许许多多日常生活中都能见到的面孔。
相比之下,某些国产剧的配角都是一个样,像流水线上出来的产品。虽然赏心悦目,却又味同嚼蜡,看多了就觉得无趣了。
不得不说,《北京女子图鉴》为翻拍剧打了一针强心剂。它告诉所有人,我们也可以将“本土化”做好,不要再自我否定。它也大胆地用了戚薇、陈龙、刘畅等相比而言不是那么出名的演员,充分发挥了演员的潜力,打了所有为蹭热点而请大牌的IP剧的脸。
陈可在北京的“十年进阶”
纵使有很多缺点,《北京》也值得获得我们的关注。它让国产改编剧有了好的苗头,应当充分呵护,让幼苗成长。终有一天,我们会有更多优秀的翻拍剧集出世的。
所以,你真的不关注一下《北京女子图鉴》吗?文丨肆柒
新闻推荐
生活使你更好的从事电影,电影可以改变你的生活。近几年,文艺片在中国终于开启了新的历程,它们翻山越岭,走到世界的舞台,转变成了像商业片一样的繁华。那些从文艺片中走出”影帝们“让观众们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