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庆云
最近几年,随着印度电影的逐渐引进,总让人感觉,他们能够在一个不经意的生活细节当中,以巨大的民族情怀戳中你愿意为民族未来思考的内心。我认为,电影《起跑线》真正值得点赞的地方,也正在此处。
这部电影,一开始很像一部家庭喜剧。夫妻两人,男的是在底层做生意发了财的小老板,女的则是正规大学毕业的说着一口流利英语的家庭主妇。正是这样的家庭构成,让他们非常重视对于孩子的教育。而这种重视,则直接反应到孩子的择校上。他们想选择一个好学校,而在选择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部家庭喜剧也就先天具备看点了。
为了让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而在学校等方面颇费苦心的剧情,在国产影视剧中也出现过。2016年海清主演的《小别离》就是这类剧情戏,也还算不错。中国不少中产阶层也存在为孩子择校的问题,估计也都是煞费苦心。电影《起跑线》中,女主角一想到孩子上不到好的学校,就将未来畅想为一片暗淡,估计也是不少父母们共同的“心理阴影”。这些戏份,本身便可以刺激到中国观众。
但是,我认为,《起跑线》真正高明的地方,真的不是给孩子择校带来的一些喜剧桥段。大半夜去排队,为了面试而不得不提前花钱咨询教育机构,煞费苦心地搬到学区房等等,极具真实。想不到印度中产阶层正在和中国的中产阶层经历同样的事情。然而,《起跑线》最终却并未以孩子能上名校而结束,后边的戏份,才是真正值得思考的。
我认为,在孩子已经获得名校录取之后,《起跑线》才开始了它真正的精彩,两次非常充沛的剧情升华,值得认真思考。
第一次升华,是男女主人公因为孩子占了穷人的名额而非常内疚,决定去资助一家公立学校,让那里的孩子们也获得比较不错的教育。第二次升华,则是在学校的开学典礼上,男主角选择承认一切,并且对校长以赚钱为目的的办学方式进行公开批评,对所有来这所学校的中产父母们也进行了一定量的批评。
这两次升华,对电影的塑造是非常明显的。《起跑线》从解决个人子女的上学问题,变为了,要思考整个民族的教育将往何处去的问题。从个人孩子的择校事件起,引发一些列啼笑皆非的事情,最终却落脚在推己及人的民族教育问题上,这正是不少国产电影所缺少的基本叙事精神。我们以为,解决了个人的问题,就天下太平了,殊不知,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大情怀被抛在了脑后。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问题,这是整个国家民族的问题。《起跑线》的情感精神正在此处。它不仅提出了这个问题,而且在一定量上也愿意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我认为,印度的不少电影更像是知识分子在创作,满怀着对国家对民族的真诚态度。面对这种教育资源的不公正,《起跑线》给出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呢?
我认为,《起跑线》一直在以剧情的方式致力于阶层矛盾的调和。中产阶层侵占底层民众受教育的名额,私立学校畸形发展最终让公立学校成为贫民窟,并未在剧情中形成“你死我活”的阶层对立。相反,电影依靠主人公的方式给出的解决之道是调和,底层民众的仁义,与中产阶层的慈善。
所以,男主人公要去捐助公立学校,让自己底层朋友的孩子也有一个较为不错的学校上。当那个底层父亲说,没想到自己的孩子也能说英文的时候,我感觉到创作者对整个民族巨大的关怀。在慈善的同时,《起跑线》更是有一句精彩的收尾对白。女主角赞誉男主角,为底层民众的权利而发声。
这其实就是优秀电影的精神。面对国家民族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敢于指出,并且致力于温情地调和。一部电影,能否改编一个国家?我想,很多人都会说,电影没有这么大的能力。但是,如果每一部电影都是这类满怀着对国家民族的情感来创作的,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会没有希望吗?
看完了《起跑线》,我想到的,更多的,是电影人的责任。
新闻推荐
斯皮尔伯格导演的《头号玩家》上映不到三天,票房迅速突破3.5亿元。这部叫好叫座的大片还在热映,即将到来的清明小长假又有不少新片登场,如《心迷宫》导演忻钰坤的新作《暴裂无声》、王学博导演处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