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好
阅读经典名著可以“速成”吗?眼下,一批打着“几分钟读懂××”“经典名著快读”标题的图书在吸引眼球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专家指出,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快阅读”或许有其存在的理由。但要真正走进一部经典作品,除了逐字逐句精读的“笨法子”,没有捷径可走。而在“读书速成法”受部分人追捧的现象背后,功利化的阅读心态更值得人们警惕。
“高效阅读”花样百出,号称能在短时间内掌握名著精华
最近,一部名为《如何读懂经典》的新书在各大售书平台上颇具人气。相较于中文译名,其英文书名更为直白地道出了全书主旨:“如何跟人讨论你没读过的书”。书中对《追忆似水年华》、《尤利西斯》这些“难读”的经典名著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和分析,罗列了其中的典故、名言、经典桥段,还穿插着许多“贴心”小伎俩,教读者如何在别人面前谈论这本没读过的书,且不会穿帮:“若对方动不动就提到人名,不妨反问回去……只要保持被动,谨慎质疑对方说的一切即可。”用该书宣传广告上的话来说,它专门针对“想读总也没时间的人、因没读过的书太多而有焦虑的人、每次翻不到10页就不支倒地的人”,为之提供一套“高效阅读”的方案。
类似的图书在市场上还有很多。《一本书读通中外经典》《世界经典名著快读》《一分钟读懂×××》……这些教人读书的书,光从名字看,就透露出浓浓的“速成”味道。它们大多是对名著经典的作家生平、写作背景、情节梗概、人物角色作简明扼要的梳理,偶尔再加上编者个人的评价。从内容上看,颇有些类似于以往的“经典导读”;但更为醒目的书名,却透露出一种截然不同的阅读理念——导读的作用,是引导读者更有把握地去阅读原著;而这些作品则是教读者在短时间内掌握名著的精华,从而不用再去啃原著这块“硬骨头”。
除了名著内容概述以外,其他一些书也致力于为读者提供花样百出的“高效”阅读方法。譬如《经典名著快读》是将原著作简化改写,把46万字的《简·爱》缩写为每章仅千字左右,篇幅约为原著的十分之一。《10分钟读懂孙子兵法》则是从孙子兵法中抽取一些概念,再用当代商场上的实际案例加以延伸。令人啼笑皆非的是,《10分钟读懂孙子兵法》和《10分钟读懂松下幸之助》的作者是同一人。
读经典没法投机取巧,“阅读功利化”心态值得警惕
阅读经典真的有捷径可走吗?在鲁迅文学院副院长、作家邱华栋看来,要从大量书籍中广泛涉猎、汲取需要的知识,速读是非常必要的。他每年读书约800本,如此庞大的阅读量,没有高效的阅读方法是不可能完成的———其中300本用的是泛读,即简单翻看,了解主要内容;400本则是用浏览的方法,只读其中的前言后记。
但相比之下,他认为更重要的还是精读:“就是一个字一个字地看,一点偷不得懒。”邱华栋指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偏好,因此哪些书该精读,哪些该速读,读者心中也该有各自的选择。但他反对用“速成”的方式来读经典:“名著恰恰是要精读的,怎么可以投机取巧呢?有些东西,就得花笨功夫。”
有人说,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也是一个“快阅读”当道的时代。《解忧杂货店》《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等近年长居畅销书榜单的热门书籍,大多文字轻松、故事短小,适合利用工作、家庭生活之余的碎片时间“随手翻”。一些出版方便是瞄准了个中商机,试图将一本本大部头的文学名著也改造成轻松的“阅读快餐”。然而,经过时间淘洗后沉淀下来的经典名著,往往从本质上就与“小而美”的畅销书截然不同:在文字中密密缝织的社会图景,对驳杂书籍的引经据典,对人物心理变化的微妙勾勒,这些特征都指向一种极“慢”的阅读体验。想在短时间内了解一部名著的精华,就好像要在方便面中品尝“老火靓汤”,少了的不单是时间,也是滋味。
当然,客观地说,许多标榜“高效阅读”“快速掌握”的书籍,在内容上并非没有可取之处。提纲挈领的知识点,对于毫无相关阅读经验的读者来说,亦不失为一种入门普及。但真正值得警惕的,是这些“速成读书法”背后所倡导的一种阅读心态。有网友在对《一分钟读懂科特勒》的评价中发问:“什么样的人需要读这样的书呢?也许就是那种只想用一分钟来了解一套理论的人。”这个问题,也适用于其他的类似书籍。倘若是要领略原著的好处,速读当然远远不够。而假如是为了在聊天时充当谈资,拿读书来给自己贴上“高雅”的标签,则是走入了“阅读功利化”的误区。书评人陈嫣婧说:“文学阅读不宜被神圣化,正如它不宜被功利化。往往正是神圣化的倾向导致了功利化的行为,而这,实在不是文学在当下应有的位置。”
新闻推荐
最近《蜀山战纪2》开播,但是年轻演员们的演技成为观众吐槽的重点。其实近年来的仙侠剧在演技之外,还有一些普遍缺点:套路陈旧、情节拖沓、特效廉价、台词粗糙。在镜头、剪辑、剧本等最根本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