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电影新闻 外语电影新闻 电影影评 电影经典台词
地方网 > 娱乐 > 电影 > 华语电影新闻 > 正文

二战电影中的对地攻击战术

来源:淮河晨刊 2018-01-08 12:06   https://www.yybnet.net/

《刺杀希特勒》中的“声东击西”

汤姆·克鲁斯主演的《刺杀希特勒》一片开场就是一段攻击机对地打击场面。经过阿拉曼战役后一路败退的德军在一片开阔地休整露营,男主人公正和上司交流,突然听到附近高射炮开始射击,远处一架盟军战斗机正向德军阵地飞来,高炮射出弹幕正好阻挡了盟军战机前进的路线。正当大家的注意力被这架飞机吸引住时,两架盟军战机突然从德军阵地侧后方低空出现,打了德军一个措手不及。巨大爆炸不但敲掉了德军防空阵地,更让德军阵脚大乱。趁德军首尾不相顾时,徘徊在中空的那架盟军战斗机以俯冲扫射的方式给了德军致命一击(也让主人公身负重伤),算是给这场堪称“完美风暴”的对地突击行动画上句号。

之所以用声东击西的战术,是因为处于露营地的德军拥有相当的防空火力,并在附近部署瞭望哨,可以在较远距离发现盟军飞机,此时如果采用车轮战术很可能会在对方强大防空火力面前碰得头破血流。于是声东击西、引蛇出洞成了唯一正确选择。当然这种战术对于参战飞行员之间相互配合提出很高要求,主攻机组必须在敌方炮火被作为诱饵的长机吸引住一瞬间,出现在敌人面前,长机必须在主攻机组攻击完毕后立即发起扫荡,整个配合必须一气呵成。

反观德军,虽然在宿营地周围部署了防空火力,并且在一定距离上发现了敌机,但却没能发现从身后迂回攻击的敌机,导致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说明自从阿拉曼战役后,德军的士气和人员素质滑坡很严重,连起码的防空瞭望哨都没有部署到位,更谈不上要求空军进行空中掩护。而盟军则牢牢控制了北非地区的制空权,可以在任意时间和地点对德军地面部队进行空袭破坏。

《太阳帝国》中小群多路多批次

电影《太阳帝国》中美军战机突击日军机场的一场戏是全片的一段高潮戏。场景设置在1945年,此时的日军已经日暮西山、穷途末路,当守卫机场的日军官兵和战俘营中的英美外侨目送着日军战机一架架起飞准备投入对盟军无望的“反击”时,美军的P-51战斗机群突然“不请自来”,对日军机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突袭行动。

与《刺杀希特勒》展现的攻击机对地突击行动不同,本次突击参与的战机不但数量多,且相比日军装备的老式“零战”等型号战斗机,美军P-51战斗机在性能上也占压倒性优势。打击的目标对象也有不同,以往攻击的是车队、部队宿营地一类的小范围目标,而这次突击的是机场这类具有重要意义的大型军事目标,因而美军P-51战斗机群也选择了另一种战术进行突击。

战斗一开始,美军战机抢先一步埋伏在机场上空,猎杀正准备起飞的日军战机,有的日军战机刚刚离地就被P-51战斗机发射的密集“弹雨”打得凌空爆炸。巨大的爆炸声让日军措手不及、乱作一团。接着,更多美军战机凭借速度和高度优势,一次次低空掠过日军阵地上空,对地面目标进行扫射。疲于奔命的日军完全分不清哪个是美军主要打击目标,哪个是次要打击目标,完全陷入了自顾不暇的困境中。最后,美军再次使用“跳弹”战术成功炸毁了一处日军机库,为整场空袭行动画上完美句号。

纵观整场行动,美军采取的是小群多路多批次轮番攻击的战术——美军战机按照事先分工,两架为一组,分别从多个方向低空进入,对目标区域进行投弹和扫射,紧接着下一组战机跟进,如此往复,使得对方防空火力陷入“首尾不相顾”的境地。这种战术非常适合突击有强大防空火力掩护的大型地面目标,当然缺点也很明显:进攻方需要在确保制空权的前提下集中压倒优势的空中力量才能突击,且每轮突击因为打击目标范围大,加上飞行员面对对方防空炮火时情绪紧张导致“清扫”不彻底,所以需要像拿扫帚扫地那样采取多批次轮番进行攻击的办法对一个区域“反复清扫”才能达到满意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二战还是战后的历次局部战争中,美军有个独特的战术就是“守候伏击”战术——派出由尖子飞行员组成的特遣队埋伏在对方机场上空盘旋待机,专门伏击对方刚起飞的飞机或者油尽急于落地的飞机,这个战术在战争中也是屡试不爽。

1967年1月2日,美军曾经精心组织了一次代号为“砍刀”的空中伏击行动,多架“鬼怪”战斗机利用当天多云天气和对方警惕性差的弱点埋伏在对方机场上空,设法切断对方空地联系后伺机击落匆忙起飞后急于爬升的越南战斗机。等到当天战斗结束时,已经有7架越南战斗机被击落,而美国“鬼怪”无一损失。

《兵临城下》中的“俯冲投弹”

以二战中斯大林格勒战役为背景的电影《兵临城下》开场也有一段俯冲轰炸机对地攻击的场景。影片开场,苏军冒着对方猛烈炮火向伏尔加河对岸输送补充兵员和物资,男主人公——未来的战斗英雄瓦西里·扎伊采夫被裹挟在一群新兵里,由一队苏联军官看管着被赶上一艘渡轮开往伏尔加河左岸,准备投入战斗。船到河中央,一队“斯图卡”俯冲轰炸机从天而降,对准河中央行驶的船只疯狂投弹扫射。投下的炸弹先是准确命中一艘苏军船只,接着又用翼下挂载的反坦克炮扫射了男主人公乘坐的渡船,给渡船上的苏军造成严重伤亡后扬长而去。

俯冲轰炸机这种军用机种起源于二战前,到二战时达到顶峰,战后随着喷气式飞机发展和各种精确制导武器的出现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现代空军中不少机种都和它有着或直接或间接的“血缘”关系,这其中就包括攻击机。由于早期空中瞄准技术落后、对地打击武器品种单一,水平轰炸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命中率,命中精度相对较高的俯冲轰炸就成为一种重要的攻击手段。

飞机进行俯冲轰炸时,首先自高空以近乎垂直角度向下俯冲,边俯冲边调整飞行角度,当飞跃目标上空的一瞬间投下炸弹,然后俯冲脱离。此时炸弹由于积累了足够的动能和势能,具有极高的穿透性,非常适合攻击有装甲保护的坚固目标,加上是俯冲投弹,落弹散布也比较小,因而能保证较高的命中精度。战争初期,“斯图卡”俯冲轰炸机成为德军实施“闪击战”的急先锋,飞机俯冲时和空气摩擦产生的尖嚣声成为死亡的代名词,以至于不少士兵一听到空中传来尖嚣声就不顾一切丢下武器,四处逃命。

影片中德军“斯图卡”在高空采取密集编队形式飞行,到达目标区上空后一架紧挨着一架开始俯冲—投弹—扫射—退出,地面苏军连基本的防空火力都没有,只能听任德军“斯图卡”肆虐,这点还是大体符合历史真实的。据史料记载,斯大林格勒战役防御阶段,德国空军投入了精锐的第四航空队对斯大林格勒地区进行狂轰滥炸,高峰时的8月23日一天,德军就出动各型飞机2000架次对对面苏军阵地进行轰炸,苏军一度被德军的攻势压得抬不起头来。这种情况一直到苏军熬过战役相持阶段,开始反攻时才有所改观。

自二战以来,拥有重装甲和强大火力配备的攻击机从来就是步兵天敌,二战中德军的“斯图卡”俯冲攻击机成为闪击战的标志,而苏军伊尔—2强击机因为在对地攻击中体现出巨大的杀伤力成为德军眼中的“黑死神”。即便现代步兵配备了便携式防空导弹和高射机枪,在与攻击机的较量中也还是处于整体劣势。影视剧不能当军教片看,但其中攻击机攻击战术还是值得军事爱好者们深入研究和思考的。

摘自《航空知识》

新闻推荐

贾樟柯用文字讲述光与影电影手记《贾想I&II》正式出版

【新华社北京1月7日电】从1998年拍摄电影处女作《小武》到正在拍摄中的电影《江湖儿女》,导演贾樟柯的电影生涯已走过20年。在1月正式出版的贾樟柯电影手记《贾想I&II》中,贾樟柯用与电影作品并行的...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二战电影中的对地攻击战术)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