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产生过许多问月的诗词歌赋。屈原的《天问》,大概首开问月的先河。唐宋时期,问月诗很多。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惟见长江送流水。”这是唐代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名句,诗情哲理,水乳交融,问题提得饶有兴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呢?恐怕连“三皇五帝”也未必是适合的人选吧?最有资格的或许是人类的祖先——猿人或类人猿,算起来,起码是50万年之前的事了。至于“不知江月待何人”,更是千古之谜。我今也问江畔月,登月宇航员可是意中人?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这无疑是咏月的“绝唱”,有绝妙“停杯”问月痴情的形象,并可见飘逸浪漫的韵致。今天的人看不到古时的月亮,但今天的月亮却照耀过古代人,这就是醉意,就是诗味,只有这样错位回环,诗情哲理并茂,韵致意味才能深长。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宋代文豪苏轼《水调歌头》词。此词豪放清俊秀奇空灵,读起来更有音韵,如泉水叮咚流畅无尽,甚至如风卷白云悠悠飘然而去。“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更简洁更明快,口气也更大,排空直上九万里,笔力奇崛千余年。屈原有《天问》,李白“把酒问明月”,这是什么渊源关系?“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照着他不能入睡。接着怨恚月亮,“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圆人不圆,由月而生惆怅,但一切都是无常的,应该任其自然。这里迸发闪烁天才光华诗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词意大转,化憬悟为情思,由感情转入理智,道出人生与自然的大境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多么美好的憧憬与愿望,只要人长在,相隔多么远,抬头也有月亮照耀,情切意深,感人肺腑。苏轼以月演绎物理,实则阐述人生,描述自然,歌咏人间真情。
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木兰花慢·送月》一词问得更为有趣:“可怜今夕月,问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问,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妲娥不嫁谁留?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时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辛弃疾这首词从“送月”这一角度,探讨了词人朦胧猜想到的,月亮绕地球旋转这一宇宙观,仿照屈原《天问》的写法,把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和比喻交织在一起,对月亮提出一系列的疑问,给人以特别的美感。清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论说:“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如此看来,辛弃疾这首词堪称古代科学诗了。
当您举头望月之际,不妨遐思悠悠,或许能产生优美的“问月”诗哩!
新闻推荐
据第33届华沙国际电影节官方公布,刚刚获得第11届FIRST影展“一种立场”奖的高则豪导演《杀瓜》入围主竞赛单元,成为15部入围影片中唯一的华语影片,将角逐该电影节上的所有奖项。该片由中国大陆资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