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月,是一种情怀,一种历史悠久的人文情怀。
人们常说,春花秋月最美丽。的确如是,春花和秋月各有其美,各尽其妙。
虽说一年四季均可赏月,但赏月最佳时段还是秋天,尤其是中秋赏圆月。最好携一两位知己,月下对酌或散步,像苏轼与张怀民一般,“相与步于中庭”。中秋之夜,月光皎洁,圆月被视为团圆的象征。因而月圆人圆,亲友相聚,尽享世间欢乐,或因各种事务天各一方,无奈月下行,望月怀远。
中国人自古就有祭月赏月情结,历史久远。据悉,拜月赏月始于魏晋,盛行于唐宋。到了宋代,中秋之夕,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笙乐歌舞,热闹非凡,通宵达旦,远闻千里。明清至今,赏月习俗代代相传。当皓月东升之时,祭月赏月气氛便十分浓郁。人们在庭院或楼台设香案,供献果馔,举家团聚,说丰年,话团圆,思亲友,念故旧,对羁旅远游者寄予无限的思念。因而形成了华夏民族珍视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的生活理念,人们心中对那份故旧亲友的想念,对故土乡情的依恋,对情人绵绵的情思,对悲欢人生的感慨等等,有了寄托之处。万般思绪,寄情于月,借月抒怀,怀远思人。这千种风情、万般感触,似皎洁的月光,洒向人间遍是爱;又如清澈的秋水,在寂静月夜下汩汩流淌!
赏月,是一种情怀、一种文化创造,更是一种文化积淀与传承,是中华民族心灵智慧的结晶。据《长安玩月诗序》载:“秋之于时,后夏而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之夜,又月之中。基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魄圆。”大意是说,八月十五在秋季八月中间,故曰“中秋”。“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古人如此解释说:“瑶台宝鉴,宜挂玉宇最高头;放出白毫千丈,散作太虚一色。万象入吾眸,星斗避光彩,风露助清幽。”他们认为,中秋节是星辰四时节气变化的一种气机。正当此时,春播夏种的谷物该收获了。天气清明,艳阳高照,气候温和,恰是谷物成熟收获的最佳时节。
中秋赏月,与其说是一种风俗、一种传统,倒不如说是一种情结、一种文化。月圆月缺,人聚人散,传达着人们心灵世界的秘密。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挥笔写下了许多熏香的文字,亮丽的风景,真挚的情感。无论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婉约,还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豪放,皆是以月托情,睹物思人。
赏月,是一种由来已久、渊源极深的人文情怀。一颗皎洁圆月,代表成千上万颗美丽的心,绽放千朵万朵思念,总能寄托天下有情人的无限情思。让一抹情感的光辉从内心深处悄然滑过,任凭思绪如落叶纷飞,勾起心灵深处最留恋、最美好的一份记忆。
新闻推荐
由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出品的灾难科幻动作电影《全球风暴》确定引进,定档10月27日登陆中国内地。这部电影是今年唯一一部引进的超级灾难大片,被誉为是继《2012》后最值得期待的灾难大片,影片中,观众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