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不像大部分说中文的导演,急于证明自己的电影多么不可思议和多么精神可嘉,他总是那么谦逊那么温和。我最喜欢听李安说话,看他温柔的表情和腼腆的笑容。那种东方的儒雅气质,在绝大部分中国导演身上,都已经无影无踪了。比利·林恩的漫长中场休息,核心的关注点其实并不是技术指标,说到底还是一个人,他终究怎么选择。
只看了60帧版遗憾么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就像当年的《少年派》一样横空出世,很明显的是它卖不过五年前的《少年派》,但它还是引发了一场讨论,这场讨论对于一个文科生来讲,略微有些销魂。因为影片制作之初的设置,从理论上来说,全球也没几块银幕能同时满足所有放映条件。据我了解,合肥没有一家影院能支持120帧,部分上了60帧,而且是使用了类似“临时插件”的东西,同样据我了解,你在合肥IMAX或者别的巨幕看的应该也不是60帧的版本。那么我们讨论这个“帧”有什么意义呢,当我问影院经理的时候,他们也告诉我:你等等,我问问度娘。但他说60帧和最平常的24帧,差别还是很大的,那么我只能告诉你:60帧的版本完全不像电影,而像电视剧;最大的感觉是,很亮很清晰,感觉被骗了钱到电影院看电视了,就是这么个感觉。
一个满脸温柔笑起来很腼腆的男人,居然成了技术狂,这事我有点架不住。那么忽略技术单说电影吧,实际上技术并不致命地影响观影。伊拉克战争中的英雄B班的现实之旅,充满各种现实讽刺的作秀过程,真实感尚可的穿插回忆,每个人对战争的态度都是不同的,李安借比利·林恩说出来的中心思想是:我不是英雄,我只是一个战场上的普通人。在没有英雄的时代,每个人都应该努力成为一个大写的人。而已。老实讲,我看得有点走神,因为太多新面孔,但因为是李安导演,我就会反思,是不是我欣赏水平问题,就是要让一切都显得那么普通和平凡,包括战争。我隐约觉得这里面有一些高级的思路,就是比利·林恩和他的战友们面临的各种悖论,各种“庆祝无意义”,就像当年的父辈的旗帜。
《卧虎藏龙》神在哪
我真的不知道。你要说它飘逸的身影,袁和平和徐克他们飘逸得更夸张;你要说侠隐的精神世界,更燃的更激烈的也比比皆是;你要说牛到不行的演技,我是不太相信像杨紫琼这样的演员能爆发成什么样。其实《卧虎藏龙》我看过一次盗版碟,根本看不下去,后来到电影院看了一场复映,最动容的也不过是杨紫琼和周润发终于还是没有完成的爱情。但是《卧虎藏龙》因为李安的个人声誉被好莱坞接纳了,所以中国功夫和中国武侠的因子在西方世界又被激活了一下,所以《卧虎藏龙》变成了一种世界观和文化理念的输出,从这个角度说,这个李小龙和成龙们仅仅完成了表层输出的武侠世界,需要更全面更系统地被完成,任务似乎就历史性地落到了李安身上——因为李安够东方,够细腻,够深刻,最重要的是他可能比任何一位有头有脸的中国导演、华人导演更了解美国。
于是李慕白成了侠之大者,也是侠之隐者,是背负着各种无奈的所谓英雄。而你能找到的解读方式还包括,玉娇龙和罗小虎的爱情,对比李慕白和俞秀莲的爱情,也蕴含着武林中人在薪火相传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改变,这是古典主义的老派江湖和新派武林的观念冲突。青冥剑是不说话的死物,在不同的人身上会有不同的威力,原因很简单,因为人心不同,所以选择也会不同。青冥剑就成了试金石。可是这些有什么高级的呢?如果一定要说这武侠有什么特别之处,就是大侠和激情四射的少侠们,感觉上都在辛苦不易地过日子。哪里有
人哪里就有江湖,江湖里的侠们盗们也都是人。就因为人文主义了,这片子就那么神了?
游走东西方并不容易
因为《理智与情感》和《冰风暴》,李安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声誉,他解读的是西方人生活中的经典作品和普通生活,但说回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可以参考的是李安的“父亲三部曲”,实际上在选择切入点的时候,李安还是相当稳妥的策略。《喜宴》、《推手》和《饮食男女》都是凡常生活的真切图景,你可以单独拎出两代人的关系,可以单独拎出文化冲突中的选择,但实际上这三部曲其实是一个系统,是李安对东方家庭伦理的一次集中梳理,它们可以被合并起来作为一个声音并被表达,那是东方的隐忍、克制和温情脉脉的冲突。你可能喜欢郎雄做菜,你可能喜欢那一句“这是几千年的性压抑”,你也可以说推手就是东方的中庸之道,但为什么他叫“父亲”三部曲呢?这是李安的自我表达。
我们称赞李安的时候会说,他自如地游走在东西方文化之间。但我觉得李安的大部分电影的文化基因依然是东方的,当他试图解读南北战争的正义和非正义的模糊界限,当他拿起漫威的绿巨人的故事,其实李安自己心里也是没底的,包括《制造伍德斯托克》这种典型美国文化的解读,都是有点吃力的,因为李安并不想把南方当作落后的代表,也不想让绿巨人直接去复联成为爆米花式的超级英雄,美国的六十年代对于李安来说,多多少少有点像最近大部分中国人面对鲍勃·迪伦的音乐和传记。所以《与魔鬼同骑》、《绿巨人》和《制造伍德斯托克》成为李安“不成功”的典型,某种程度上说,这是李安融入美国文化的波折。反正我是不太相信,这么讲究文化基因的一个导演,想要全方位接受和进入另一种文化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两朵奇葩各表一枝
如果我说了上面一个标题,你就知道我一定会说《断背
山》并不是西部片,那并不是典型的美国西部电影。换句话说,
这两个男人,如果放在上山下乡的中国,或者放在任何一个具
备了同样条件的异国他乡,都可以完成这样一场漫长的相处和
别离,都可以经受同样的思念和煎熬。《断背山》最让人钦佩的
地方在于,他没有任何猎奇和投机的心理,并不是一个导
演为了声名鹊起博人眼球的话题之作,它的动机是
单纯的,所以结局才会是动人的。
实话实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那
年年末堪称横空出世,靠着强劲口碑一
扫那年贺岁档的晦气,2012年年底,
同期的贺岁片是陆川的假装在思
考的诡谲的《王的盛宴》和冯小刚
笨拙的长征《一九四二》。《少年
派》的视觉效果可能是李安作品
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而电影的
各种隐喻和意象,也并没有深刻
的美国烙印,恐惧、希望和很多
人理解的暗黑力量,也都是世
界语言。李安的镜头语言里,依
旧是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起
码,你没法从这部电影想到《老
人与海》,你记住的可能是:经
历过一切,依旧来不及好好道
别。这难道不是东方的一首诗
么?我忽然想起来我忘了《色·
戒》,关于这部电影我想说剪
掉三段,就什么都不是了。因
为正是那三场戏才让王佳芝
的选择,更有说服力。这一
切,不全是因为恐惧。
本报记者蒋楠楠
新闻推荐
10月18日,在意大利罗马的西班牙广场,美国著名演员格里高利·派克的儿子安东尼·派克(左)和女儿塞西莉亚·派克·沃尔在放映电影前发言。当日,为纪念格里高利·派克诞辰100周年,他主演的电影《罗马假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