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州镇红军桥
长卿山
1935年,红军在梓潼境内建立县、区、乡、村等各级苏维埃政权163处,全县有7000多人参加红军,其中大部分在长征中牺牲,他们的丰功伟绩永远铭记在人民心里。据梓潼县文管所所长吴晓龙介绍,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突破嘉陵江,向川西和甘南发展,打响了“梓潼战役”,兵分七路进入梓潼境内,经近20天的激战取得胜利。
同时,红军在梓潼县境内留下了许州红军桥、马鸣红军碑、长卿山战壕等革命遗迹。
日前,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绵阳市的梓潼、北川、平武和江油入选。9月初,记者前往梓潼,追寻红军足迹,砥砺初心,传承长征精神。
□林中伟本报记者田明霞实习记者赵晨曦文/图
许州红军桥:革命先烈永铭记
艳阳高照,树叶斑驳的影子遮掩着梓潼县许州镇老街的一座古桥,躺在低矮的潼江支流玉带河河床上。桥头立着一块石碑“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许州红军桥”。据史载,许州红军桥,原名复兴拱桥。因复兴场(现许州镇)分布在潼江支流两岸,为方便交通,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修建了横跨两岸的复兴拱桥。
当时的许州镇,名为复兴场,位于梓潼县城北19公里,地处潼江上游,是梓潼、江油、剑阁三县市的交汇之地,战略意义重大。1935年仲春,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从剑阁县的武连出发,到达梓潼县的演武铺,经上亭铺再到达梓潼县的七曲山,在大庙设立红军指挥部和卫生所后,再分兵过潼江,经过激烈的争夺战后,占领复兴场并控制了复兴拱桥。
红军驻扎在复兴场期间,广泛发动群众,宣传政治主张,建立百顷坝县苏维埃政权(因当地土地肥沃,有良田百顷,又名百顷坝),并在复兴拱桥两侧护栏石板上錾刻“劳苦青年参加苏维埃政权,反对国民党屠杀反帝群众和革命”“工人要加入自己的赤色工会,欢迎民团兄弟携枪投诚,活捉田颂尧”等标语。红军走后,群众用石灰、泥巴把标语覆盖保护起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地群众将涂抹在红军标语上的石灰、泥巴铲掉,并用朱漆刷新。为了纪念这段红色历史,将复兴桥更名为红军桥,红军桥所在的河坝街更名为红军桥街,红军桥街居委会更名为红军桥居委会,后为红军桥社区。
许州镇红军桥社区党委书记蒲友明说,1987年和2014年,为保护红军桥,有关部门出资对残缺的桥面和护栏进行了修复,恢复錾刻了红军石刻标语。为了防止重车碾压对红军桥造成损害,还在桥的两端分别修砌了水泥墩。如今,红军桥成为了梓潼县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提醒吾辈今日之安定,离不开先烈当日之牺牲,往后还须不忘历史,砥砺前行。
马迎红军碑:革命传统记心中
在梓潼县城东20公里的自强镇马迎村(原马迎乡)剑门2社,穿街绕巷,步行一段路,马迎寺跃然眼前,杏黄色的院墙,青红色的殿脊,沐浴在夏日夕阳中。沿门前的石梯拾级而上,院内义工正在清扫落叶,当地老人刘顺明说,这里正是中国红军第四方面军指挥部旧址。
伴随清脆悦耳的鸟叫声,踏着石板路来到后院。几棵古柏树高耸斜立,护着一旁近两米高的红军碑。几经风雨,红军碑上字迹模糊,但镌刻的革命传统牢记于心中。
马迎历史上隶属剑阁县,1954年划归梓潼县管辖。据记载,1935年4月,红军建立马迎乡苏维埃政府。红军在发动群众“打土豪、分浮财”时,组织石工队,在马迎境内的山崖、石碑、石壁上錾刻革命标语。红军在马迎寺内的一块功德碑上刻字:“苏维埃区域是反帝国主义的根据地!苏维埃要严厉镇压反对穷人翻身、破坏穷人利益的反革命分子!苏维埃给工农穷人以自由,苏维埃反对拉夫抽丁!”落款为“红军政治部,甲己乙”。
红军离开马迎后,当地群众偷偷将石碑藏入堆放柴草的小屋。1950年解放后,当地群众把这块碑搬出来,立在院内显眼位置,告诫人们不要忘记革命传统。每年清明节,当地干部、群众、学生都要前往凭吊。马迎红军碑现在是县级文保单位。
长卿山战壕:长征精神永传承
长卿山,是梓潼县城的西郊屏障,沿小路上山,崎岖不平,车行不易,两旁古柏等植被树荫遮天蔽日。走在林荫小道,空气清新,风吟鸟唱,沿途不时传来路人散步时的欢声笑语。
爬上半山腰,便见不远处的树林里,立着一米高的石柱,由铁链相连,合围保护着红军当年留下的战壕,战壕掩体宽约二至五尺,高约一米。三道战壕,共有四五里路之长,至今虽已历80多年,经风雨剥蚀,仍清晰可鉴。战壕里小坑碎石众多,混合着盘根错节的树根,战斗痕迹历历在目。
梓潼文管所所长吴晓龙介绍,在梓潼县城东西两面,分别有凤凰山、长卿山。这两山地势优越,为县城之屏障,在“梓潼战役”爆发后,红军于1935年4月,进入梓潼县境内,扼控各地险关要隘和高山碉寨等制高点,先后进行了凤凰山、长卿山战斗。
1935年4月5日的城东凤凰山战斗,规模较小,战斗迅速,红军以少胜多,取得胜利。在凤凰山战斗遗址,凤凰山战斗纪念碑威严矗立,周围松柏参天,常常有群众手捧鲜花,来到纪念碑前,缅怀牺牲的烈士。
随后进行的长卿山战斗,艰苦惨烈。1935年4月18日,红四军军长王宏坤率领红34、36两个团,经过血战占领长卿山,在山上构筑多道战壕,以防敌军反攻。红军共筑三道防线,沿司马石室—线,主要构筑北南两端;司马石室庙后柏树坪一线,绕过南北山嘴;再就是柏树坪之上,山脊之下一线,从北至南,构筑战壕掩体。四川军阀邓锡侯所部第六旅旅长黄鳌率部疯狂反扑长卿山,但被英勇的红军击溃。
随即红军进攻梓潼县城,敌军先后四次调动飞机13架次轰炸,黄鳌部拼死抵抗,红四军十二师仍歼灭据守梓潼的两个团,胜利占领县城,邓锡侯险些被活捉。4月19日,红军以“西路军政治部”的名义,向全军各部队和各地区发出战斗捷报。
红军攻占梓潼城后,梓潼已与剑阁等县一起连片,成为川陕苏区的一个组成部分。红军扼守紧邻绵阳沿线的石牛铺、卧龙山、黎雅庙等地,以防止绵阳与成都之川军反扑和袭击,为红四方面军主力胜利地进军江油、北川,继续西进开辟道路。
如今,烽烟散尽,一切归于平静,但当地人不管植树造林,还是耕地复垦,都没轻易动过那几条战壕。长卿山战壕作为历史的见证,已经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活教材”。
新闻推荐
听“小广播”成了农资店主龚昌友每天的“保留节目”。本报讯(彭彬记者罗敏文/图)最近,梓潼县石牛镇金牛街社区居民龚昌...
梓潼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梓潼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