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缺水困难户送水上门
灌区供水渠道整治排障
6月8日,在游仙区新桥镇红星村6组黎山沟里,村民们正忙着栽秧,在武引水和芙蓉溪提灌水的“双重”加持下,红星村仅剩的10多亩水田终于迎来秧苗的“入驻”。
截至6月5日,游仙区累计平均降雨量仅为65.18mm,与常年同期相比减少48%。从去年11月以来,游仙区境内无有效降水,造成了冬春夏三连旱,群众生产生活用水紧缺。当前,游仙区在全力保障群众生活用水的前提下,正全力将农业工作重点转入抗旱抢种、抗旱保苗和夏苗管理。
□本报记者杜畅文/图
干部送水入户保障群众生活用水
6月9日上午,在盐泉镇白蝉场清溪村,村党总支书记齐雪梅正干着一天中最为重要的事儿:给缺水居民送水。“自从劳动节过后,村民的生活用水就困难了,水井干了,全靠从别的地方就近拉。”齐雪梅告诉记者,村上靠一辆三轮车和小抽水泵及水箱,一次拉一吨多水,为缺水的27户村民挨家挨户送上门,已经持续一个多月。
记者从游仙区水利中心了解到,持续的旱情给全区人民群众生活带来严重影响,生活缺水9210人,缺水量235万立方米。特别是盐泉镇明月寺村、极乐斋村、信义镇潘家庵村等10多个村最为严重,魏城河、徐东河部分河段已断流,部分区域提灌站、供水站无水可取。
游仙区按照“先生活、后生产”的用水原则,着力解决居民生活用水难题,该区先后出动400余辆车、2000余人次向因旱人畜饮水困难群众输水送水。在新桥镇,政府正引导未安装自来水群众接入仙海自来水厂供水管网,目前,新龙村20多户村民正在“入网”;在魏城镇,各村党员志愿者克服部分村山高路陡弯道多的难题,采用流动红车,为缺水困难户送水上门。
多举措保生产力争实现满栽满插
“游仙区是武引一期最大的灌区,供灌面积36万余亩。面对今年严峻的气候形势,我们提前了一个星期对游仙区进行供水。”游仙区武引局副局长沈健告诉记者,游仙区水利建设发展中心(武引局)加强水源的组织协调,多次与市武引局、梓潼武引局衔接,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超负荷输供水。
截至目前,全区供水约5800万立方米(其中供农业生产用水4200万立方米),较往年同期增长30%。
为杜绝“跑冒滴漏”等非正常性水资源损耗,游仙区水利建设中心成立工作专班,抽调12名工程技术人员,组建3个供水技术服务队,深入一线指导灌区供水渠道整治、排障。武引各站所、各镇(场)统筹组织,有序推进,完成渠道清淤排障1250公里(其中斗渠以上渠道346公里)。前期,该区还投入人力17960余个、投资576万余元,维修和更换放水口闸42处、闸房门12道,完成对提灌站设备检修、维护和高压线路清障等工作。
“全镇4.38万亩水稻播种面积,目前仅剩100多亩因缺水未插秧。”新桥镇副镇长李秀娟告诉记者,在武引水来水减少的情况下,镇党委政府积极引导群众抢修13处提灌站,并通过打机井和水泵抽水等方式,保障了农业灌溉用水。
今年,游仙区水稻栽种面积约22万亩,已有97%的面积进行了水稻栽种,下一步,游仙区农业重点工作将转移到秧苗管理。
强化秧苗管理科学有序推进抗旱
日前,在忠兴镇鑫龙村,村民们积极与游仙区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对接开展晚栽秧苗工作。该村栽秧面积2000余亩,还有400多亩未栽,这部分区域将用于晚栽秧苗。
出现“洗手干”的田块可采取撒糠壳保墒,对已开裂白皮田块,采取中耕松土,减少蒸发,保住秧苗”“可选用抗旱品种的花生,施足底肥,合理密植,采取地膜覆盖来增产……连日来,一支支农技服务队深入游仙区田间地头,为村民抗旱送上技术指南。
游仙区农业农村局坚持“防抗结合、科学制旱、积极避旱、主动抗旱”的工作思路,制定分区域、分作物的抗旱防灾减灾技术措施,建立“分片包干”责任制,及时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查墒情、查灾情,根据不同受灾程度和不同作物生长发育进程,实行分类指导,科学有序推进抗旱工作。
同时,游仙区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开展农业生产自救和互帮互助,努力将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在农技工作人员指引下,不少群众采取播种抗旱作物、免耕直播保墒栽培技术等科学抗旱举措。
新闻推荐
品绵阳味道学传统手艺买特色产品 绵阳市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暨非遗购物节启幕在即
学习草编技艺(资料图片)羌绣展示(资料图片)本报讯(记者李春梅)6月13日是第十五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梓潼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梓潼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