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武 章晓铃 吴生荣 文/图
一
在全长254公里的水阳江下游西岸,有一个美丽的金钱湖,这里树木葱笼,芦苇成片,水草丛生,野鸭栖息,湖滩上泥土肥沃,湖水中鱼虾成群,清澈见底。约在公元237年的三国时期,当时东吴镇守在宣城的五路总兵丁奉慧眼看中了这块宝地,他上奏孙权,决心“围于湖而垦田",变荒滩为东吴粮仓。孙权准奏,令丁奉为总管。翌年春,丁奉一边操练水师,一边发动军民,亲自指挥督筑圩堤,率领十万军民披星戴月,经四年时间,终于“围于湖成良田"。当时堤长一百零四里又四十九步,堤宽约丈余,堤高二丈余,堤底宽五丈。圩内,高处筑旱田,低处挖沟渠。丁奉除率军屯田外,还迁徙流民、筑庐舍、建村庄,使军民共耕田间。在四年时间内,丁奉以总管身份,昼夜辛劳。他或轻骑从简,亲临工地督察;或微服出访,体察民工疾苦。他纪律严明,一旦发现贪官污吏克扣粮饷,严惩不贷。围湖军民对他敬若神明,数万将士百姓同心同德,终于完成了这一千秋壮举,建成了这个20万亩的大圩,成就了一番他镇守江南的历史伟业。
为了实现他屯兵垦田的梦想,丁奉还在水阳江东岸建了一座七层龙溪塔,在水阳江西岸建了一幢三层的孙权行宫梓潼阁。七层龙溪塔作为丁奉督工练军的瞭望台,三层行宫梓潼阁则在孙权视察之后供作周瑜操练水师的点将台。二者隔河相望,后来成为一方风水的象征。公元242年春,孙权驾幸金宝圩,住在为迎接他临江而建的梓潼阁里,欣赏着隔江相望、相对而立的塔和阁,极目眺望圩内,沟渠纵横,田畴井然,村庄林立,兵营棋布,到处生机盎然。孙权心中大喜,抚其背而赞曰:“真乃我江表之总管也!"丁奉终于用很短的时间,开创了东吴历史上秣马厉兵的一代丰功伟绩。
当地百姓为缅怀丁奉泽被后世的功德,在圩中心总管府原址上建造了一座“丁奉纪念馆"(又称总管庙),立丁奉像于内,塑像两边则题对联一幅。左联为“五路总管围湖垦田筑金宝",右联为“一代名将横刀立马保东吴",横批为“千古流芳"。上面还悬有一块“江东遗爱"的金字牌匾,不由令人肃然起敬。
这便是水阳文化的起源,丁奉精神的惠存!换句话说,学习水阳文化,就要弘扬“前人创业、造福后人"的丁奉精神。
二
这儿历史悠久,三国时期形成商埠,从此成为宣城北部的重要门户和皖南山区经济、文化和对外商贸的重要通道。它以水阳镇为行政中心,雁翅、杨泗、裘公三个社区集镇环绕其侧,如三颗明星环绕一轮圆月,在辖区205平方公里、10万亩良田、5万亩水面、9万人口的土地上,形成“三星拱月"之势,衬托着这个古镇的庞大与优越。
金宝圩——水阳镇,追溯它古老的岁月,它曾经有过许多美丽的名字。龙溪镇、双龙镇、宁都镇等,东晋至隋战乱时,曾为逡遒县治所,是皖南水乡重镇,也是历史上宣州府(邑)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重要粮仓。作为宣州的北部门户,随着千百年发展,至上世纪三十年代,芜湖等沿江城市已成为对外国人开放的码头,水阳江演变为皖东南宣城经济、文化和对外商贸的重要通道,百业兴盛,商业繁荣,手工业发达,成为山区木竹、茶叶、宣纸、黄表纸、山货、野味和圩区、城镇的粮油、棉布、棉纱、煤油等工农业产品重要集散地。当时水阳、雁翅、裘公、杨泗四(埠)居民已逾千户,人口七、八千人。其时,江面上百舸竞帆,如入闹市。河东、河西两条青石铺成的三华里长街上,人来人往,络绎不绝,仅加工米面油的垄坊、磨坊、油坊和豆腐坊就有四五十家,各类杂货、瓷器、窑货、鞋厂、当铺、茶庄、钱庄等近百家。与外商合股经营稻米的大同、协丰、信康、福美元粮行十余家,有名的“水阳板鸭"、“水阳羊糕"、“水阳干子"、“水阳童子瓜"、“水阳白玉糕"、“水阳蜜蒸糕"、“水阳捏酥"及祖籍广东水阳人生产的“大鹰皮鞋"等土特产品和轻工产品,远销芜湖、南京、上海、天津等地,“水阳大米"更是芜湖米市的主要粮源。
水阳,河西曾建有一条古旧的青石老街,早年用青石板铺成,街中间筑5块四五十公分宽青石,沿街砌两块同样宽的路牙,总长3华里的长街,沿街数百家店铺鳞次栉比,每逢过年过节,家家门前挂起了红灯笼,大街上人来人往,商品丰富,十分繁荣。长街上各要道路口设有火王巷、当铺巷,章家巷、舒家巷、钟家巷等十余姓名门望族的住宅巷院,大多长约三五十米,宽约三人并排行走,路面用块石和碎石砌成。
水阳,河东当时曾称作“广东街"(今为侨乡所在地),沿街近百幢明清古砖瓦“徽派"建筑和英法式红砖尖顶建筑参差其间,与河西三华里长街遥相辉映,像两条长龙并排卧伏在东西两岸,加上龙溪塔、梓潼阁隔河相望,别具一格。其时广东人在河东还建有火电厂,为商家居民提供照明,繁华胜于河西。
水阳两岸,东西街共有一桥四渡,上街头建有一座木桥,中街头有中码渡、章家巷渡,下街头有下码渡、拔船埠渡口。后被日本人侵占后,烧毁了木桥与西街部分民居。
因当时的繁荣,“小小水阳,赛过苏杭"至今仍传为口碑。有诗赞曰:“土邻湾(址)兼高(淳),水连宣(城)当(涂)芜(湖),逡遒县治地,皖南鱼米乡"。
三
这里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沟渠纵横,田畴阡陌,村庄密布,人烟稠密。春天里,盛开的油菜花如地毯一般,一望无际地铺展开来,与晴日里撑伞逛街的姑娘们衬映出一幅美丽水乡的水彩画。秋天里,田野里绽开了朵朵雪白的棉花,农妇在田间采摘着朵朵白棉,到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还有那金黄金黄的稻穗儿,在秋风轻松的吹拂下,一浪一浪地互相推搡着,犹如一块特大的金色箔纸,在阳光下一波儿推着一波儿地荡漾开来。到了冬季,年节边上,那些壮汉老爷儿们,则以生产队或大队为单位,组织起一支支队伍,在严冬寒风里拉扯起长串的渔网,用小船儿载着大伙儿,分散在河沟两侧,一边喊着号子齐心用力,一边并排儿往前拖曳着,忙活大半天,有时一网可捕获起上千斤的鱼儿。晚上满载而归,生产队或大队分着鱼儿,杀猪宰羊,集体“开伙",热闹一番。也有的三五成群,在流水的闸口,洗衣淘米的埠头,在烟火塘边儿,他们点燃起一堆堆篝火,喝上几口白酒,一个个脱溜光衣裤,跳进冰冷刺骨的河水里,几个猛子扎下去,个个儿嘴里含着鱼儿,双手抓着鱼儿,从水底先后钻出水面,又一个个窜上岸来,迅速用干毛巾擦干身子,在篝火边烤暖身体,穿上衣裤,然后聚到一户人家,一边喝着酒儿,一边聊着天儿,还相互比试着谁抓的鱼儿最大最多……
这些很久以前的往事与画面,已经深深入地扎根在水阳人民的记忆深处,令人难以忘怀。
岁月的烟尘渐渐飘散,今天的水乡迎来了新的转变。改革开放以后,宁静的乡村秩序开始逐渐被打破。四十岁以下的中青年人都纷纷外出务工、经商和求学,剩下种田务农搞养殖的都是五六十岁以上的农村老人,田地荒芜了,传统种养业萎缩了,地方政府想方设法启动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实行农村土地有偿流转,并引领、扶持专业种养大户,努力走上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路子。10万亩良田有大半调整为成蟹虾鱼混养和幼蟹培育,5万亩河沟则养上了优质鳙鲢鱼等。
水乡人把水产这篇大文章做得风生水起:在稻田河蟹养殖中,率先推广“种草、移螺、微生物制剂改水"的养殖技术,推行“稻蟹共生"的生态养殖模式,探索“虾蟹鳜"、“虾蟹鳊"、“虾蟹鳢"等养殖新模式……所养殖的河蟹呈现“青背、白肚、金爪、红毛"的特点,所培育的幼蟹体格健壮,可适应多种水质环境的养殖,养殖的鳙鱼(胖头鱼)和鳜鳊鱼,获得了较高的市场认可度,成为苏浙一带商家的抢手货。沙塘鳢成功实现了规模化人工养殖,优质青虾也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在2017年的中国·安庆河蟹节上,水阳镇金润水产合作联社选送的参展蟹,以539克净重荣获华东范围邀请赛蟹王奖杯,比上海海洋大学举办的第十一届蟹文化节暨2017“王宝和杯"全国河蟹大赛产生的“蟹王"523.8克还重15.2克。
这是一支动人的当代渔光曲。深秋,星罗棋布的河塘上,上演着捕金捞银的丰收场景,各处交易市场车水马龙,门庭若市,成千上万吨膏美黄肥的河蟹,陆续发往全国各大中城市,北至东三省、京津唐、胶州湾,南到长三角、珠三角,最北到达佳木斯市,最南端到达香港、澳门。“南漪湖"牌河蟹和“水阳江"牌幼蟹在市场上享有盛名。
每年金秋,在这菊香蟹肥的季节。水阳江下游的河蟹养殖起步于上个世纪90年代,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已成为享誉全国的水产养殖大本营:5万亩河沟鱼蟹混养水面,7万亩稻田养蟹规模,所产的成鱼成虾蟹和幼蟹总产量,可称全国第一。“河蟹之乡"、“中国幼蟹之乡"之名早已闻名遐迩。
如今,水产养殖占据了当地农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成为水乡人民致富的主要产业。除了这些,这里还有四通八达的乡村公路,已经建成的“芜-雁"高(架)速、初步形成气候的水阳食品工业园,正在疏浚建设的“芜-申"运河和水阳江“船闸",即将开建的“水-高"大桥与可建造八千吨级以下船舶的水阳造船厂,以及水阳江黄金水道的开启和江面上长年奔波不息的千吨级铁船……这些,都将带给这里更加快速发展的美好明天!
新闻推荐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历史的天空永远镌刻他们的名字 探访中国“两弹城”
新华社记者任硌袁波李华梁夏日川北,群山环绕,苍松翠柏。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长卿山的中国“两弹城”曾经很神秘。记者近...
梓潼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梓潼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