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制种机械化育秧现场
本报讯(彭彬记者赵斌文/图)为了提高水稻制种产业现代化生产水平,破解劳动力紧缺“瓶颈”,近年来,作为全省水稻制种大县,梓潼县大力探索推广水稻制种全程机械化技术。目前,该县水稻机械化制种育秧达8000亩,水稻制种机械化水平达65%,居全省前列。
近日,在三泉乡佳裕家庭农场,20多个工人正在流水线上忙活着。一个空的软盘放入传送带上,随着机器嗡嗡作响,软盘从这头传递到那头,不到一分钟,一盘秧苗就播上种了。种子也很特别,呈蓝绿色,实际上是给种子穿上了一层用于防病虫害的包衣,接着再铺一层基质,喷上水就能装盘了。据了解,眼前的这套生产流程,就是水稻制种机械化育苗。主要通过控温、控光、控湿、育秧基质及药剂拌种等办法进行育秧。用机械化培育秧苗,能大大提高生产效率,秧苗也更加“强壮”。
在20多度气温下,80到90个小时就能长出秧苗了。这套生产流程下来,大约25到30天,整个育秧的过程就完成了。随后,它们就能“走出”工厂,移栽水田。
何宗雄是石台乡种植大户,今年,他准备种植100亩制种水稻,这几天,他来到佳裕家庭农场取经。何宗雄告诉记者,相比传统育苗,机械化制种育苗的优势除了能保证秧苗的品质外,还能大大节省劳动力。比如22个育苗工人,每天能生产9000盘,折合下来近四百亩,平均每人每天能培育20多亩。这相比传统的育苗方式,生产效率提高了10倍以上。
2014年,农场主古国洪引进机械育秧技术。他告诉记者,水稻制种机械化育秧,秧苗从工厂里生产出来,既能够控制低温,又能够控制大风,出芽率达100%。目前,全县约8000亩制种水稻使用的是机械育苗技术,预计明年将突破2万亩。
据了解,2013年,梓潼县被农业部认定为首批“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并获得国家财政3900万元制种大县奖励项目资金支持,常年水稻制种5万亩左右,成为全省面积最大的水稻制种基地。同时,近年来,该县积极探索水稻制种全程机械化技术,进行水稻制种无人机授粉等技术攻关,实现亩平增产5.4公斤,作业效率提高30倍以上。目前,全县水稻制种机械化水平达65%,居全省前列。
新闻推荐
本报讯(贾颖陈永超记者邓勇)发生交通事故后,却迟迟不肯履行相关的赔偿义务,无奈之下,受害人一纸诉状将肇事者告上法院。近日,梓潼县人民法院依法判决一起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不仅要求肇事者支付事...
梓潼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梓潼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