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仁康本报记者赵斌
近年来,梓潼县充分利用乡村富足的饲料资源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以“科技引领、适度规模、种养平衡”为基本原则,因势利导发展生猪养殖,采取“集体代养”“大户示范”“农户散养”差异化发展模式,配套发展水果、蔬菜、花生、水稻制种、中药材来就地消纳养殖粪污,在保证环境不受污染的同时,又壮大了产业实力,实现了年出栏生猪53.8万头、年产值9.68亿元、户均增收2000元的目标,取得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趟出了一条适合丘区发展的产业新路子。
集体代养:奠定产业“根基”
生猪养殖历来是梓潼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新一届县委县政府确定的重点发展产业。但是广大贫困户往往因为资金、技术、人力等方面的“内伤”,发展养殖显得有心无力且效益低下。为了突破这些制约瓶颈,梓潼大胆创新,与正大集团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集中发展“1+5”生猪代养模式。政府鼓励全县贫困户统一加入所在乡镇养殖合作社,由合作社聘请专业技术人员为公司(正大集团)代养生猪,公司负责回收育肥生猪,合作社并不承担市场价格风险,只赚取公司代养酬劳,然后由合作社将代养酬劳按股给贫困户分红。
2013年3月,投资130万元兴建的第一栋标准代养场在三泉乡丝公村投产运营,标志着全县生猪集中代养模式正式开启。据梓潼县农业局局长杨光勇介绍,全县计划兴建标准代养场250栋、今年在建50栋,目前顺利投产121栋,代养场全部建成投产后,将实现年出栏生猪60万头以上、年产值过亿元的目标。
代养模式的引进,奠定了梓潼生猪产业发展的根基,既着力壮大了生猪养殖规模,又成功解决了贫困户无资金、无技术、无劳力的后顾之忧。贫困户全程不参与养殖管理,合作社每出栏一批生猪,贫困户就可以按股分红一次,并且这种分红将一直持续下去,可以说是一种非常成功的产业扶贫模式。
大户示范:舞动产业“龙头”
任何产业的健康发展,都离不开一些大户的引领示范。“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出台一系列激励措施,发动村社党员干部率先带头,培育一批生猪养殖大户,让周围群众‘眼红心急\’,他们就能看效果、学方法、比效益,参照养殖大户发展生猪养殖,这样才能把生猪产业做大做强。”梓潼县委书记周琳说。
思路,决定出路。梓潼县先后组织党员干部到市内一些大型养殖场参观考察学习,又主动对接省市农业主管部门,邀请畜牧兽医方面的专家到梓潼面对面讲授养殖管理技术,鼓励大家利用梓潼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现成的饲料资源,放手发展生猪养殖,通过自主创业走上致富奔康的道路。
在县委县政府的政策激励下,在畜牧专家的精心指导下,一批生猪养殖大户快速成长起来,这些养殖大户常年存栏规模都在100头以上。特别是近三年,他们凭借自身的技术专长和规模优势,都取得了不低于20万元的年纯收入。大户的引领带动,真正舞动了梓潼生猪产业的“龙头”。
农户散养:助推产业“开花”
看到养殖大户赚了钱,普通农户坐不住了,他们下决心跟着大户一起干。虽然规模远远达不到大户的标准,但他们可以根据家庭收入实际投入不算太多的资金、占用面积不大的场地圈舍,抵抗较小的市场价格风险,这些农户常年存栏规模大多在20头左右,也更容易集中抱团发展,形成“以少聚多”的规模优势。
农户散养的最大优势在于饲料来源广泛,且成本相对低廉。农村常见的青叶蔬菜、红薯、玉米、米糠、麦麸、豆粕、剩饭剩菜等,都是生猪优质的饲料来源,这些乡村原产的剩料与厂家生产的专用饲料相比,不仅能够大大改善猪肉品质,而且可以为养殖户节省60%左右的饲料成本,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生猪养殖是一种非常传统的产业路子,但要真正实现助农增收就必须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提高养殖管理水平,最终提升产业效益。在梓潼,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推广普及科学养殖技术,他们的做法是定期下乡组织养殖户召开示范操作现场会、坝坝会和广播会、免费送技术服务上门和24小时接受技术咨询等多种方式来帮助农户掌握生猪养殖关键技术。
通过几年努力,普通养殖户初步掌握了生猪饲养的全套技术。诸如圈舍消毒、选种、配种、仔猪防疫、室温调控、分圈隔离、饲料搭配等,都能说出个子丑寅卯。随着技术日臻完善,这部分养殖户大多都尝到了科学养殖的甜头,基本实现了年增收2.5万元的目标。
如今,梓潼生猪产业“遍地开花”,70%以上的农户都选择了发展生猪养殖,并且经营得红红火火,这也为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闻推荐
绵阳市民政局绵阳市殡葬协会 关于绵阳市社会公共墓地有关情况的公告
根据《殡葬管理条例》和《四川省公墓管理条例》的规定,现将经省民政厅批准设立的绵阳市社会公共墓地情况公告如下:公墓名称南山流芳公墓绵州公墓圣水陵园九龙山园林公墓百芳公墓梓潼县龙盛陵园地址...
梓潼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梓潼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