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记者杨怡
城无路不兴,路是城市的经络和血脉。一条路从出生到成熟,从命名到耳熟能详,它像一个孩子一样,受一方水土滋养,承载一方地域特色。东街、小北街成形于宋代,如今仍在城市脉络中举重若轻,诉说着绵阳城市发展的故事。
一张明代城垣图见证绵州城变迁
翻开《绵阳城乡建设志》,一幅绘制于明成化元年(1465)的明代绵州城垣图映入眼帘,一条条道路勾画出四四方方的城市交通网,环环相联,四面发散。随着城市道路在此基础上的扩展延伸,绵阳的城市框架在清代逐步拉开,城市品质大幅提升,一个宜业宜居的中心城市迈着坚定的步伐向我们走来……
“从这幅图就能大致了解绵阳主城区的变迁。”《绵阳城乡建设志》原编委汤毓良介绍,公元1001年,北宋时蜀分为益、利、梓、夔四路,简称“四川”,绵州隶于益州路。景德四年(1007),绵州推官欧阳观重建土城,城设四门;宋宁宗庆元元年(1195),绵州太守史祁筑土堤于城西北,以捍涪趋。土城土堤经不住大雨浇淋,更挡不住洪水冲击。35年后宋宁宗嘉定十三年冬,知州程德降又大修城垣,以泥石加固,城墙周长1300丈,高2丈,城堞高5尺,防洪防御两者兼顾。宋城街道以今红星街为边界,解放街、文庙街、菸市街、城隍庙街、正南街、盐市街、黄家巷、小北街、东大街、斌升街、大门道巷、东城根街等都是宋朝的街道。
东街,现今范围为富乐大桥桥头至富临天桥十字路口一段,明、清时期名为“正东街”,当时的东街北临小北街于盐市街相通,西与棉花街、神仙街、吉祥街贯通十字路口,成为往来商埠间的“黄金通道”,一度成为商业聚集的“黄金街”。民国时期比较出名的有观音阁、大观楼茶楼。新中国成立后,“正东街”又称“民生路”,街长387米,宽6.4米。
小北街,南北向,与大北街平行,即今房管大厦、鼓楼市场通往滨江河堤这一段,仅剩80余米。小北街原来也很繁华,有著名的大观园茶楼;对门是斌升街与东大街形成十字口。斌升街,南北向,街长130米、宽4米。北通小北街,南接文风阁,临街有武官衙门(师部坝)、绵州试院。上世纪50年代初为一中校、育德中学通道,后地委机关建房占用,街道消失;街北口今为原市委机关后门,遗址尚在。
东街印刷厂:绵阳新闻人曾经历的铅与火时代
上世纪90年代的东街是繁华热闹的,不长的街道却承载了绵阳人太多的记忆。绵阳地区印刷厂、绵阳第一中学、绵阳市药业公司、天诚医院、涪城区妇幼保健院、绵阳市房管局、城厢派出所、工商联、城厢街道办事处等都在这条街上。
“东街的绵阳日报印制厂是当时绵阳最大的印刷厂。”原绵阳日报社记者李伟回忆,印刷机器轰隆声昼夜不停,印刷车间彻夜灯火通明。当时的报纸印刷又称新闻印刷,包括排字、拼版、铸字、照相制版、压纸型、平台或轮转印刷等工序,被新闻人称为“铅与火时代”。
李伟介绍,当时的铅字拼版不像电脑照排有一定的伸缩系数,铅字是死的,横竖都有定数,没有字的地方要用铅条或铅空填得严丝合缝,多一点、少一点都会使拼出的版结构不紧密。“在当时计算准确是最重要的。”几乎每个编辑都备有—把钢尺、—叠版样纸,把文字按照字数精确地换算成版样上的行数。编辑在纸上画出的版样称为小样,拼版师傅打出来的称为大样(现在则一般认为电脑上的为小样,排版人员制出的为大样),编辑和审校人员在大样上改动,再交回拼版师傅修改。“铅版排好之后,如果要加字,后面的字就得依次向后挪动,减字也是这样。”李伟回忆:在上世纪90年代从事过出版行业的编辑们都记得,最难的是准确掌握稿件字数。
拣字就是从字盘上,把要用的字一个个拣出来,并按版样排好。排字车间里都是又高又大的字架,几千个倒字,分不同字体、不同字号,按照一定规律排列在字架上。搭配拣字的时候要一手拿着手盘和稿件,一手拿着镊子,从字架上选字。常常一走就是十几个来回,既是体力劳动,也是脑力劳动。“记字是拣字工的硬功夫,讲究熟能生巧。”李伟介绍,不仅要记住字架上的常用字、部位字、繁体字,还要记版样上的行数、栏数。“很多编辑和排字员记得多了,也能像电脑盲打一样,只看稿子,不看字架,盲拣字。”
因为铅字是活字印刷,需要手工组版,在遇到需要插入图画的地方则空出一块,嵌入版画。“当时流行用木版,即用传统雕版工艺在木板上制作版画,然后嵌入铅活字版框内加以印刷。”李伟介绍,编辑一画完版就跑到工厂去,和排版工人—起,缩标题、变栏、删文……忙得团团转。
“现在的报纸印刷告别了铅与火时代、纸与笔时代,进入信息化时代。”李伟感叹道,科技日新月异,新闻行业也随之历经变迁改革,如今仍然是一个蓬勃发展的行业,老新闻人的记忆却会永远在东街上延续,绵阳新闻人不变的情怀和操守也将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变靓的街道老绵阳人不变的情怀
绵阳由于“东通巴汉,南屏成都,西控羌氐,北扼秦陇,水陆四通,唯应是急”的显要地理位置,自古就成为川西北交通枢纽和军事重镇。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王朝更迭,战火频繁,绵阳城市历尽沧桑,几度兴废,城市建设及社会发展极其缓慢,至1949年绵阳解放前夕,还保持着清嘉庆七年(1802)的老样子:古老的城垣、三合土街道、石板路巷道。
上世纪50年代末,绵阳城市建设刚刚起步,拆去了城垣,向四周扩展。道路是城市的骨架,拓路是首先任务。由于绵阳是西北交通枢纽,绵阳至梓潼、绵阳至成都、绵阳至江油、绵阳至三台、绵阳至中江、绵阳至安县(今安州区)等六条道路经过绵阳。上世纪50年代,城区新建的大部分道路和城外街道当时都是泥结碎石结构。晴天时汽车经过,尘土飞扬,好似汽车沙漠拉力赛的情景,对面看不清人影;而雨天汽车经过,泥浆飞溅,道路和人行道甚至铺面溅满泥浆。人们在“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环境中过日子,因而此时的绵阳城被戴上了“光灰城市”的帽子。
现在的警钟街东段,人们习惯把它称为“东街”,这条并不算长的街道却展现了现代化城市的一隅,时时刻刻地述说着“绵阳是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春日里一个晴天,迎着阳光从东街东段的尽头走来,富临天桥南侧有一排不起眼的商铺,一家名为洪明食店的铺子格外抢眼,三三两两的居民悠闲地埋头吃着米粉,而一旁的几名学生却“马不停蹄”地嗦食米粉,红扑扑的脸蛋、热腾腾的蒸气在阳光的照射下很是惹眼。洪明食店在绵阳已有30多年的历史,老绵阳人耳熟能详,店里最有名的便是当归鸡汤米粉,当归香味浓郁、汤汁鲜香爽口、米粉口感细腻。“四川人嗜辣,绵阳人嗜红汤米粉”,而这家店却以清汤米粉闻名,可见一斑。
食店铺前是一条四通八达的公路,一座座高楼大厦耸立在公路两旁。柏油路两旁,矗立着苍翠欲滴的树木,44路、32路公交车晃晃悠悠地从东街开来,顺着食店铺子门前的富临天桥漫步而上,一抬头即是绵阳的标志性建筑——钟鼓楼。宽敞的道路上,汽车穿梭其中。红灯亮时,城市得以有一刻的沉寂,仿佛一切都静止了;绿灯一亮,立即打破了先前的寂静,四周又忙碌起来,继续奏响城市进行曲。当夜深人静时,万物沉睡,没有了白天的喧嚣,这座城市时不时会回想起以前,回想起它披上华丽之前的原本面貌。
如果你是老绵阳,熟悉绵阳的那些老街巷,欢迎来电来信提供线索。
电话:0816-2395666投稿邮箱:davideng@163.com
新闻推荐
绵阳市开展春节黄金周前旅游市场检查 确保各地游客放心舒心游绵阳
本报讯(孙红记者范萌)新春佳节将至,为了保障节日旅游市场平稳有序,努力打造“安全、有序、优质、高效、文明”的春节旅游市场,8日至11日,副市长罗蒙率领由市旅游、公安、发改、交通、质监、消防、食药...
梓潼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梓潼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