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们在表演。
洞经音乐团在七曲山表演。
梓潼32位老人组成民间音乐团
□本报记者 左杉 文/图
在梓潼,有这样一群老年人,他们身着唐代宫廷乐服,拨弄着古筝、扬琴、二胡、唢呐、竹笛等数十种中国传统乐器,或轻敲侧击,或急奏和鸣,时而清丽婉约,时而高亢激昂……每个周末定期出现在梓潼县大庙山上,围坐于翠柏之间,向八方游人展示着被誉为华夏音乐“活化石”之称的洞经音乐。
热爱古典文化32位老人组团表演
演奏这些民乐器的不是专业演员,而是一群平均年龄近70的老人,他们因为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聚集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民间文昌艺术乐团——洞经音乐团。
“我们一共有32个人,年龄最大的已经84岁,最小的也有53岁。有退休老师、电厂工人……因为都热爱音乐,喜欢研究古典文化,走在了一起。”3月初,在表演现场,乐队成员、今年68岁的郭荣大爷告诉记者。
不同于普通乐曲,洞经音乐不仅旋律优美婉转,其格调也高雅悠扬,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
洞经音乐起源于南宋,发祥于梓潼县,迄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相传是专为祭祀文昌帝君而演奏的“神乐仙曲”。上世纪90年代,作为洞经音乐的发源地,绵阳还没有一支成规模的洞经乐团,洞经音乐也很难走近普通民众。1998年,一批爱好洞经音乐的老艺人自发成立梓潼县洞经音乐乐团,陈周述被推选为首任洞经音乐团的副团长。
近二十年来,这支由老人组成的乐团,常年走村串户进行文化挖掘、整理;不计报酬地在景区为游客进行演出;将洞经音乐搬出庙堂,在全国组织演出上千场,并在一些学校成立了洞经音乐班,培养民间古乐的传承人。
挖掘洞经音乐坚持排练快乐到老
洞经音乐听起来是享受,可是要演奏却没那么简单。“首先要过的是乐谱关。它并不是现在常见的简谱或五线谱,而是由唐宋时期的燕乐半字谱和俗字谱演化而来,人们把它称为‘公尺谱\’,收集曲谱和配乐、演奏非常困难。为此,我们要对收集来的曲谱反复研究、再三斟酌,再进行集中整理。每整理一首音乐,大家都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目前已收集曲谱100多首。”在团员们的眼里,洞经音乐不是哪一个人的杰作,而是集体的智慧结晶。
此外,30多种乐器合奏起来,也是非常考验技巧和默契的一件事情。郭荣介绍说,根据洞经音乐的曲牌,可以分为大乐、细乐和锣鼓经三类。大乐曲牌由吹打乐器演奏,以唢呐为主奏乐器,配以笛、笙等管乐,音乐高亢洪亮;细乐曲牌以笛子为主奏乐器,并配以木鱼、板鼓等轻轻打击,突出节奏感;锣鼓经曲牌主要用于衔接各类大乐、细乐曲牌的结尾处。每个环节,丝丝相扣,配合紧凑。
因为热爱,他们专注。“我们虽然不是专业的乐团,但我们在用专业的精神不断追求进步。”郭荣说,每周他们固定在文化馆的一处场地排练。虽然排练辛苦,但排练时总是笑声连连,一派喜乐。
如果不是因为热爱,每次排练很难凑得这么齐,“团里有一位老同事,有一回在外地,为了不耽误彩排,自掏腰包租了一辆车,花了上百元车费,就为了能赶到现场参加排练。”成员孙奶奶回忆道。洞经音乐团成立近二十年来,他们还收获了幸福和友谊。他们过一段时间就会相约小聚,每次聚餐都要各自带上“家伙”,吃到尽兴、聊到欢畅时,就弹上一曲,或是高歌一首。他们的口号是:“一起快乐到老。”
传承古典音乐需要更多后来人
如今,洞经音乐已成为这帮老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洞经音乐传承人,已经身患疾病的陈周述无奈卸下了副团长的重担。但平日里,他依然沉迷于收集乐谱、提高演出技艺,希望为洞经古乐的传承发挥余热。“目前洞经音乐的挖掘仅限于对一般乐曲的弹奏。我的毕生心愿就是今后能够弹演‘大洞仙经\’,并配上舞蹈,将洞经音乐恢复原貌,更好地传承下去。”
但现实情况总有些无奈。“我们乐团成员年事已高,经常有人因生重病或去世离开,必须不断补充新人,尤其是年轻人。此外,还必须将这些音乐以更好的方式记录下来,编成册让后人熟知,不仅要展现给当地的群众,还要让更多人知道洞经音乐的魅力所在。”这一切正成为郭荣心中的隐忧。
为培养后继人,自2010年开始,梓潼县文昌一小开设洞经音乐课,每周两节课,参加上课的同学50人左右。“这个工作的意义相当深远,就是要使文昌洞经古乐后继有人。”梓潼县文化馆非物质文化中心负责人潘丽说。
链接
洞经音乐乐曲分吹牌和曲牌两种。吹牌演奏以唢呐为主,并配以鼓、锣、钹等乐器;曲牌演奏以胡琴、筝、三弦、笛子为主,再配以小鼓。其曲调不仅沿用了几百年前中国古代最驰名的曲牌 《浪淘沙》、《山坡羊》和《将军令》,更融合了高贵典雅的宫廷宴乐、神圣庄严的祭祀音乐以及朴实无华的民间音乐,旋律美妙,风格高雅悠扬,深受民众的喜爱。
新闻推荐
进入新世纪以来,传统的年画逐渐遇冷,一些年画艺人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在四川绵阳梓潼县,市级非遗项目梓潼年画传承人罗智婉,用手中的画笔将一度在民间消失的梓潼年画重新呈现在人们面前。梓潼年画...
梓潼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梓潼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