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新闻 安州新闻 江油新闻 梓潼新闻 三台新闻 盐亭新闻 平武新闻 北川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绵阳市 > 梓潼新闻 > 正文

大肉会 神灵的祭礼 山民的盛会(上) 夏渠江

来源:成都日报 2016-05-23 21:52   https://www.yybnet.net/

夏渠江/文 冉玉杰/图

四川盆地的北部边缘,层峦叠嶂,峥嵘的剑门山脉绵亘其间,形成四川盆地北部的天然屏障。据《华阳国志》等史料记载,战国时,秦惠文王意欲夺取蜀地,却苦于无路可通,便想出 “石牛粪金”的计谋,著名的“金牛道”即由此而来。如今,在隐藏于剑门山脉苍翠古柏间的金牛道上,几乎步步都能看到历史的痕迹。

位于四川盆地北部边缘的剑门山脉,连绵不断,但其中一座山的中部竟有一个大大的豁口,像是被从中锯断一般。在这个豁口处,有一座庙,供奉的是当地人极其信奉的文昌帝君。庙的正门两边,整齐地摆放着数十张石头桌子,每张桌子边都用石板搭着四条石凳。平日里,这里几乎没有人光顾。而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三和十月初一,这里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来自四面八方的人聚集在这个地方,一起品尝一种特别的食物。

什么样的食物有如此大的吸引力?为了一探究竟,2015年的农历九月廿九,我和两位摄影师一起从成都出发,驱车两百多公里,前往这个位于剑阁县城北镇,叫锯山垭的地方。我们预计当天下午到达,却在川北的大山里迷了路,只得先到剑阁县的老县城普安镇住宿。第二天,我们起了个大早,在当地一名摄影师的带领下又上路了。车子沿着一条村村通水泥公路进了山,本以为会一切顺利,可就在锯山垭对面的山腰上,公路突然中断。路边的一位老伯告诉我们,要想到达锯山垭,要么步行十几里山路,要么原路返回,换另一条公路。考虑到车上的摄影器材,加之这几天连续下雨,山路泥泞不堪,我们只好掉转车头,原路返回,寻找老伯所说的另外一条路。好不容易找到这条路,却发现是条坑坑洼洼的机耕路,大雨过后更加难行。

颠簸两个多小时,我们终于到了位于豁口处的文昌庙前,而这时已经接近正午了。庙外依旧很冷清,只有几个人在张罗着支撑遮雨的篷布。庙里却很热闹,大殿内,几个老人正在商量着书写对联和标语;偏房里,由村民组成的文艺队在排练歌舞,时不时传出一阵笑声;厨房里,大灶上火烧得正旺,两个厨师正在有条不紊地准备第二天要用到的食材。在这里,我们见到了那特别的食物、锯山垭大肉会上的主角——重约两千克的大肉,现在,它还只是半成品。

重达四斤的大肉是文昌的祭品

山多地少,交通不便,是绝大多数人对四川北部山区的印象。尤其是在社会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古代,这里的生存环境相当恶劣。古人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对于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来说,读书考取功名无疑是获得更好生活环境的绝佳途径。因此,掌管士人功名禄位的文昌帝君就成了人们虔心供奉的对象。在距锯山垭约70公里的梓潼县七曲山大庙内,就有中国规模最大的文昌宫。每年农历的二月初三是文昌帝君的神诞之日,川北很多地方都要举行文昌会,祈求文昌帝君庇佑,以考取功名。锯山垭大肉会就源于文昌会。

相传,“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难至锯山垭,当地部族首领请来名厨宰杀肥猪,烹制大块肉献给唐玄宗。奔波劳累,饥肠辘辘的唐玄宗吃过大块肉后,连声叫好。唐玄宗走后,当地人为了纪念他,逐渐形成了逢年过节吃大块肉的习惯。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农历二月初三,锯山垭举办文昌会,有人提出老百姓逢年过节吃大块肉,文昌帝君也应该吃大块肉,并且文昌帝君吃的肉应该比老百姓吃的大块肉更大,才能彰显大家献祭的诚意。就这样,锯山垭的第一块大肉产生了。文昌会后,人们认为祭祀过文昌帝君的大肉已经附有“神气”,故将其分而食之。以后每年的文昌会,人们都烹大肉以献文昌,然后分而食之,逐渐形成了大肉会。

以肉食祭神灵的做法古已有之。《礼记·礼运》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抱饮,蒉桴而土鼓,犹可以致其敬于鬼神。”意思就是说最初的祭礼是从敬献饮食开始的,人们燔烧黍稷并用猪肉供神享食,凿地为穴当作水杯而用手捧水献神,敲击土鼓作乐,就能够把人们的祈愿与敬意传达给鬼神。古时,人们以牛羊作牺牲祭祀神灵正是出于这个原因。以大块猪肉祭神灵的做法,并不是锯山垭人的首创。在以农耕为主的地区,猪是最有价值的财产和最珍贵的食物之一,以大块猪肉祭祀神灵,当然是最能够表达诚意的。时至今日,在四川的中东部地区,人们还习惯用一块被称作“刀头肉”的大块猪肉祭祖,但无论是分量还是烹饪技法,刀头肉都无法和锯山垭的大肉相提并论。

每年农历二月初三的大肉会源于文昌会,那十月初一的大肉会又是怎么来的呢?据锯山村的老书记、现任大肉会筹委会会长严桂先介绍,农历十月初一的大肉会源于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的牛王会。

在中国传统的农耕社会里,牛扮演着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战国时,商鞅为发展秦国的军事和农业,在其颁布的《厩苑律》中明确规定“盗马者死,盗牛者枷”。偷盗马匹的人会被处死,偷盗牛的人则要戴枷入狱,由此,可以推论牛对于农业发展有多么重要了。以后历朝历代,均有对耕牛的保护律令。在民间,无论是汉代的“二牛抬杠”画像砖,还是唐代的“五牛图”,都反映出人们对牛的喜爱和重视。牛,已然成为中国农耕文明的标志和农耕民族的图腾。

对于那些不能凭借读书入仕而改变生活环境的锯山垭人来说,在这块并不肥沃的土地上耕作是他们唯一的生存方式。牛,就成了他们最重要的生产工具和保护神。因此,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他们都会举办牛王会,耍牛灯,以祈求风调雨顺,物阜民丰。光绪二年,锯山垭人开始以大肉祭祀牛王,又一个大肉会产生了。从此以后,锯山垭的大肉会一年举办两次,即农历二月初三的文昌会和十月初一的牛王会。

新中国成立前,锯山垭大肉会由锯山垭附近17个村每年轮流承办,一年办两次,每次规模都非常大,要杀几十条猪,办上百桌酒席,最多的时候有300多桌。17个村分别有醮主(即大肉会的组织者、带头人,由当地有权势,有影响的人担任),带领本村人捐钱捐物,举办大肉会。当时,除了重达四斤的巨无霸大肉,每桌酒席上还有十碗“干碟子”(凉菜),与大肉一起被称为“十碗加一品”。外来人凭“干飞子”(餐券)入席,“干飞子”要花钱购买,所得收入归庙会所有。每次大肉会结束,17个村选派代表对这次大肉会进行点评,办得好的,就从庙会上收得的钱当中拿出一部分来奖励;办得不好,则要按事先约定的数额进行赔偿。

十几个小时,十多道工序

吃过午饭,厨师张得富和他的助手孙文旭要完成大肉的最后几道工序。孙文旭告诉我们,这次大肉会宰杀了五条大肥猪,这些猪是大肉会筹委会出钱从附近的农户家买来的,“都是老百姓用粮食喂养的,是地道的生态猪肉、绿色食品。”说完,他笑了起来,笑得很得意。

从杀猪到大肉上桌,前后要经历脱毛、剔骨、切块、清洗、焯水、过油、卤煮等十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关乎大肉的品质和口感,丝毫马虎不得。两位厨师现在要给大肉过油。锅里的油烧热,两位厨师的表情一下严肃起来。只见张得富用特制的铁爪子从簸箕里熟练地钩起一块大肉,将肉皮朝下放在油锅里,锅里的油不多,一遇到大肉就发出“呲呲”的响声。张得富用铁爪子快速地转动大肉,约一分钟,大肉起锅,刚才还白白的肉皮现在已经变得红光油亮,顿时让人有了食欲。张得富赶紧将过了油的大肉放在事先准备好的冷水盆里,又开始加工第二块大肉,还不时提醒烧火人注意火候。一旁的孙文旭则将冷水盆里的大肉再次刷洗,然后摆放在旁边的干净簸箕里。尽管已是深秋,还下着小雨,但几十块大肉加工下来,两位厨师已经满头大汗。休息之余,张得富告诉我,油里面加了红糖,大肉过油,一是给肉皮上色,二是调味。过了油的大肉立马放入冷水中,是为了让大肉吃起来更有弹性,也能减少大肉的油腻。并且,这样加工过的大肉久煮皮不烂,能很好地保持其方正的形状。

加工好这些大肉,就开始进行最重要的一道工序——煮大肉。油锅旁边的两口大铁锅里,加有花椒、辣椒、三柰、八角、桂皮、陈皮等调味料的卤水已经烧得翻滚,香气随着热气升腾、四散开来。大肉下锅,先用大火煮熟,然后用文火慢烹,一直持续到明天中午出锅上桌。这期间,锅里还要更换三次卤水,既是为了确保卤水的品质,也是为了尽可能地去掉大肉的油脂。

大肉开始烹煮,两位厨师和打杂的人稍微松了一口气,厨房里最重要的事情已经完成了。

新闻推荐

梓潼法院通过视频 调解跨省离婚案

本报讯(记者祖明远)原告男方远在湖南,难以在近期赶到梓潼县与女方进行当庭离婚辩论。日前,梓潼法院许州法庭通过QQ视频,成功调解一起跨省离婚诉讼案件,分居一年的双方达成协议离婚。2007年8月,当事双方...

梓潼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梓潼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大肉会 神灵的祭礼 山民的盛会(上) 夏渠江)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