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林本报记者黄中伟文/图
梓潼县石台乡敢借、能借、善借,多方借力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借”出了产业齐头并进、人民安居乐业的新天地。
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想到才能做到。”
石台乡特地组织村社干部、党员和有发展意愿的社员代表,前往江油、涪城、蒲江等地考察学习。大家纷纷感慨:“都是农民,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呢?”多方讨论之后,大家形成了共识——如果再不利用好土地、林地等优势,寻找机遇发展,“就太落后了”。
乡党委、政府立即着手制定“远抓林木、近抓畜牧”的发展规划。结合群众发展需求,乡上成立联系帮扶队伍,从项目选择到基础设施建设,从执照办理到销路联系,向群众提供“一条龙”服务,帮扶干部成了百姓发展致富的办事员。
截至目前,石台乡共计流转农村土地3000余亩,占全乡耕地面积的22%,流转林地共计2200余亩,实施低效林改造1200余亩,发展种养殖、产业大户50多户。
老百姓一没资金,二没技术,如何迈出第一步?石台乡的做法是:借船出海,以企业之力带动农户共同发展。
经过多方考察,石台乡引进了江油市丰拔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该社在进驻之前,就将三年土地承保款和预付资金打进乡财政的账户上,给种植户吃上“定心丸”。随后,合作社又利用推土机修通了每家每户的入户道路,看到自家门前一条条宽阔的道路和新建的企业用房,石台百姓打心眼里服了。
土地流转出去了,当地农户既可得到流转收入,还可以就近打工,据了解,今年仅1至3月,该企业就为农民支付劳务费17.4万元。
红溪村胡海林说,有合作社作靠山,石台乡种植基地也水到渠成地建起来。今年,全乡发展海椒1500亩,青菜2000亩,生姜800亩,产值近千万元。
要得富,先修路。石台乡整合中低产改造农发、革命老区、“十二五”交通、“一事一议”等项目涉农资金近千万元,全乡村道硬化率达100%,社道硬化率达60%,11个村分别制定了新农村建设规划。
每年都有新变化,让百姓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还有几个社道不便的村,老百姓主动把钱筹集起来存进专门设立的账户,盼着修路的项目批下来,便即可开工建设。
修路之后是治水。石台乡通过争取项目、组织民工投工投劳等多种途径,修复水毁渠道10公里,精修山坪塘8口,掏淤30余口,整治石河堰2处,新增微型小微水库20口。
让农民与城里人一样享受现代文明进步成果,是石台乡党委、政府的愿望,更是石台乡老百姓的心声。为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改进农民生活方式,丰富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乡上多方筹措资金、整合项目,为全乡11个村委会硬化了文化广场、建起了体育锻炼器材、购置了音箱器材。尖山村村主任史小聪说:“农闲时间,大家都到文化广场来耍,有锻炼身体的,有跳坝坝舞的,大家积极得很哦!”
新闻推荐
本报讯(杨黎)经过4个多月的不懈努力,近日,市三医院眼科国际奥比斯项目组圆满完成了对梓潼全县学生的眼病筛查,对82名患者进行了免费手术治疗。今年4月,在梓潼县教育体育局的大力支持和协调组...
梓潼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梓潼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