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记,又去看葡萄啊,再看不够就搬回家里慢慢看吧!”4月24日傍晚,笑着回应了村民的调侃,梓潼县石牛镇雁门村村支书安明富走进村里的葡萄园。3月刚栽下的葡萄苗已长高了不少,绿油油的,这让他看在眼里,甜在心头。
这座葡萄园承载着撬动雁门村现代农业发展的希望。虽然面积不过300亩,但争取326户村民的理解和支持,却花了安明富一年半的时间。不过,这一年半,他也“收获”了日趋良好的干群关系。“如果不是群众信任村干部,这件事绝对办不成。”安明富说。
□本报记者 祖明远
项目搁浅
算完经济账,村民还要算信任账
雁门村地处108国道旁,交通便利,但产业发展乏力,还是以传统的种植业为主。2012年初,安明富提议流转土地搞葡萄园,却遭到了不少村民的反对。这让他感到困惑:明明是带动增收的好项目,怎么会遇冷?
最初,安明富以为大家担心收入会减少。于是,他和村主任罗彩林开始耐心地给村民算账:雁门村蔬菜和粮油作物大致各占一半,虽然种植蔬菜收入较高,每亩年收入可达4000元以上,但因为常住居民多为留守老人,劳力的不足限制了蔬菜规模,还要种粮油作物。平均下来,每亩地收入不过2000元左右。如果将土地流转给企业,再加上在葡萄园务工收入,一家两个人、五亩地,收入翻番是可以做到的。
经济账算清楚了,但仍有部分村民私下嘀咕:是不是村干部收了企业的好处?村民梁玉定说出了大家的心声:“2001年以前我们吃过村干部的亏,现在是土地流转十几年这样的大事,可不能随便做决定。”
葡萄园项目暂停了。“摧毁群众对干部的信任很容易,但是重建非常困难,我们经过了10年的努力,还有群众心存顾虑。”那时的安明富不无遗憾。
重塑信任
从“敢于对账”到“俯身服务”
安明富能理解村民的顾虑。2001年以前,雁门村干群关系一度非常紧张:个别村干部办事吃拿卡要、村委会经常大门紧闭,最令群众不满的是财务不公开、工程占地补偿款去向不明等问题。
2001年当选村主任后,安明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公开每季度账本,推动财务透明化,这逐渐获得了村民信任,此后他连任4届村支书。
2009年,为了向心有疑虑的村民说明一笔近10万元款项的使用情况,雁门村召开了“史上规模最大”的财务公开会议——涉及到的100多户村民都派了代表。会上,村民代表们将账本上的款额一笔笔对照,发现村委会不仅没有乱花钱,反而还节约了不少。
敢于对账,让部分村民改变了“村干部贪财”的印象。但彻底扭转干群关系的,还是2012年雁门村所在的石牛镇推行的“群众事务代办”活动。
根据活动要求,包括行政审批等三大类44项具体工作,群众只需到村委会提交申请和必要的资料,剩下的跑腿工作都由村干部代办。针对群众的诉求,雁门村还推行了诉求代理,主动到村民中间搜集了解民情,化解矛盾。
一年来,雁门村累积接收群众的代办申请100多件,绝大多数获得了村民的满意点评。
动力转化
326份“同意书”撬动700万资金
干群关系日渐融洽,村民对葡萄园项目的顾虑也渐渐散去。安明富抓住机会,先后7次召开村民会议,还组织村民代表外出参观。终于,2013年5月,326户村民一致同意,签署了土地流转合同。这启动了雁门村产业的连锁反应——葡萄产业规划得到上级部门认可,拨付了400多万元的项目资金,用于平整土地、建设沟渠。企业投资的300万元也随之而来,开始土壤改良、硬化路面。除提供工作岗位外,企业还提供技术指导和销售渠道,有意愿的村民也可以在房前屋后,或者流转土地跟着搞葡萄种植。
葡萄园项目的推动,还吸引了更多企业来雁门村寻找合作机会,一家企业看上了后山的1500亩坡地,计划搞水果种植和旅游观光。因为土地流转速度稍慢,目前雁门村的葡萄项目落后竞争对手宏仁乡金宝村一步——2013年金宝村的葡萄已初挂果了,这让去参观的雁门村村民为此前的犹豫有些懊恼,但安明富不慌,“只要心齐,我们的后劲长着呢。”
短评
群众的信任才是发展动力
雁门村质变的起点何在?安明富认为达成土地流转共识是关键的一步。而四川省委党校教授彭穗宁看得更远,“好的干群关系创造了有利发展的社会条件,才能凝聚群众合力,最终让群众受益。”
显然,只有坚持服务群众、融入群众,才能引领群众、凝聚群众,最终事业才能发展,群众才能受益。
值得注意的是,雁门村干群关系并非一蹴而就。这提醒我们:在推进群众工作中,党员干部的率先垂范与长期坚持,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新闻推荐
魏宏赴绵阳南充乐山调研 既惠民生也稳增长推动水利工程建设提速
本报讯(记者胡彦殊)7月9日到10日,省委副书记、省长魏宏前往绵阳市、南充市和乐山市调研水利工程建设情况。他强调,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既惠民生也稳增长,既利当前更惠长远,当前要抢抓机遇,更好发挥政府引导...
梓潼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梓潼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