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新闻 安州新闻 江油新闻 梓潼新闻 三台新闻 盐亭新闻 平武新闻 北川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绵阳市 > 盐亭新闻 > 正文

四川两文豪画出两成语

来源:华西都市报 2018-12-02 04:02   https://www.yybnet.net/

文同

盐亭县博物馆收藏的文同竹画(复制品)。

盐亭县永泰乡的乡亲们都知道文同。

唐朝著名宰相李义府和文同是家乡人。

盐亭文同墓碑。

四川盐亭县出过一位牛人——北宋著名书画家文同。

文 同 (1018~1079年),字与可,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绵阳盐亭县)人,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

文同与同为北宋文豪的苏轼是表兄弟,他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司马光、王安石等人赞许,尤受苏轼敬重。画家米芾称赞文同“以墨深为面,淡为背,自与可始也”,开创了中国墨竹画法的新局面。文同生前还曾校注《新唐书》。

“胸有成竹”:源自与苏轼的绘画交流

著名成语“胸有成竹”,就出自文同、苏轼两人间的一次绘画交流。

绵阳文化学者刘泰焰《文同评传》一书介绍:宋熙宁八年(1075)10月,文同调赴陕西洋州任知州。洋州城北有篔筜谷,茂林修竹,文同暇日常携妻来此悠游,观竹、画竹,品尝竹笋,“自谓偷闲太守,人呼窃绿先生”。

文同为了画好竹子,不管是春夏秋冬,也不管是刮风下雨,或是天晴天阴,他都常年在竹林子里头钻来钻去。三伏天气,日头像一团火,烤得地面发烫。可文同照样跑到竹林子对着太阳的那一面,站在烤人的阳光底下,全神贯注地观察竹子的变化。他一会儿用手指头量一量竹子的节把有多长,一会儿又记一记竹叶子有多密。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满脸都流着汗,可是他就跟没事儿似的。

由于文同长年累月对竹子作了细微观察,比如竹子在春夏秋冬四季的形状有什么变化;在阴晴雨雪天,竹子的颜色、姿势又有什么两样;在强烈的阳光照耀下和在明净的月光映照下,竹子又有什么光影……他都摸得一清二楚。所以他画起竹子来,根本用不着画草图。

《盐亭县府志》载,一次,文同在与苏轼的绘画交流中说道:“画竹者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稍纵则逝矣。”

文同画竹的至理名言,经苏轼《文与可画篔筜谷偃竹记》一文转述而广为流传,后被衍化为成语“胸有成竹”、“成竹在胸”。

民间素有“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的说法,讲的是:先要胸有成竹,但动笔的时候又不能墨守成规,须随手写去,千变万化。

“失笑喷饭”:读苏轼书信后大喜过望

四川作家岳定海在《文同的背影》里写道:“我曾查阅史书得知,文同被后代推崇的一根‘竹子’价值连城:此竹倒垂,从绢本左上顺势而下又突兀崛起,凛冽而挺拔,似乎从高崖垂下,在万丈深渊之上凌空飞翔,让人心驰神往,震撼不止。文同这幅《墨竹图》系中国画首创,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前不久,笔者曾在盐亭县博物馆看到这幅《墨竹图》的复制件。

文、苏“发明”的另一成语“失笑喷饭”也很有意思。“失笑喷饭”的翻版语是“令人喷饭”。

《盐亭县府志》载,当年,文同任洋州太守时,别人都觉得那里是穷乡僻壤,但文同十分惬意于此地,因为这里满山满谷都是竹林。一日,文同与夫人同去观竹,晚饭仅有竹笋下饭。正吃间,收到东坡一书信。东坡除了照例嘘寒问暖外,还附诗一首:“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川千亩在胸中。”

文同读罢诗句,忍俊不禁,开怀大笑,喷饭满桌。意谓有如此亲家,对咱“清贫太守”譬喻恰当。文同后来常说:世无知己者,唯子瞻(苏东坡)识吾妙处。

“喷饭满案”也成为一段文坛佳话,又衍化为“令人喷饭”的成语。《红楼梦》第一回也引用了这一成语:“观其事迹原委,亦可消愁破闷,至于几首歪诗,也可以喷饭供酒。”

刘泰焰《文同评传》介绍:文同50岁后疾病缠身,仕途失意。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正月,62岁的文同奉调出任湖州(今浙江吴兴)太守,病逝于赴任途中的陈州(今河南淮阳)驿舍。他死后,家人装殓停灵,由苏轼、苏辙等亲友的帮助,运回四川安葬。那段时间,苏氏兄弟为这一噩耗挥泪不止。

苏东坡与文同是亲家。“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既是苏东坡的自誉,也是评点文同的话。据说苏东坡画竹,很长时间不得要领,他追根溯源,反复揣摩文同画竹的技法,又多次向文同请教,最终也画得一手好竹。

文同故里 热心村民争说“胸有成竹”

前不久,记者和几名成都摄友驱车去盐亭县永泰乡文同故里采风。

当年文同的家乡属梓州永泰县,于唐高祖武德四年(621)设县。北宋熙宁五年(1072)废永泰县,并入盐亭。

永泰乡距县城60公里,横亘在嘉陵江、涪江的分水岭上。这里可谓藏龙卧虎,除了墨竹画鼻祖文同,之前唐高宗时还诞生了名满天下的宰相李义府。现代著名历史学家蒙文通先生,也出生在不远处的石牛庙乡。

那天下午,我们在小山丘连绵森林植被的环绕下,看到一块两米高的圆形土坝,它靠山岩筑墓,由今人题写“故宋文同墓”。文同墓四周,栽种着密密麻麻的竹林。阳光下,这些青翠挺拔的竹子在起伏的山峦间投下层层叠叠的阴影,偶有风过,发出簌簌的声音。

当时,很多村民在文同墓前,听了县博物馆解说员王兰小姐对“胸有成竹”的解释后,似乎意犹未尽,纷纷围住笔者“补充发言”,热情可爱。

一位姓王的村民说:“作为文同故乡的人,我们如果不晓得‘胸有成竹’,还好意思呆在这村子里吗?啥叫胸有成竹?做任何事要先在心头有个打米碗,不管是春种秋收还是娶媳妇盖房子,都得心中有数,是吧?”

“我们经常在家头教育娃娃,一个人要先有孝道,懂得了孝道他才晓得感恩,才晓得自己好好学习,娃娃懂得这些后学啥就有奔头了,也才晓得自觉自愿对妈老汉感恩、对帮助过自己的人报恩。”一位叫刘国武的村民这样理解“胸有成竹”。

爽朗的欢笑声,从这些可爱的村民嘴里洋溢出来,回荡在清幽苍劲的竹林里,让平时寂静的村子也热闹起来。

封面新闻记者李贵平文/图

“吊儿郎当”第一人

□陈学林

四川流传一俗语“吊儿郎当”,用以形容人游手好闲,做事草率轻忽、放荡不羁的样子。“吊儿”是指风铃。“郎当”本指衣服宽大,古时木偶戏的服装往往显得宽大,穿上之后活摇活甩的,因此“郎当”一词被用来形容人不太正经,颓废、潦倒、马虎。

这个俗语的由来,与唐明皇李隆基有莫大的关系。

“三郎郎当”的故事,在宋代早已广为流传。宋代罗大经撰的《鹤林玉露》记载:“魏鹤山《天宝遗事》诗云:‘红锦绷盛河北贼,紫金盏酌寿王妃。弄成晚岁郎当曲,正是三郎快活时。’俗所谓‘快活三郎者’,即明皇也。小说载,明皇自蜀还京,以驼马载珍玩自随,明皇闻驼马所带铃声,谓黄幡绰曰:‘铃声颇似人言语。’幡绰对曰:‘似言三郎郎当,三郎郎当也。’明皇愧且笑。”

魏鹤山,即魏了翁,号鹤山,四川蒲江县人,南宋时著名的学者。罗大经,江西吉水县人,博极群书,《鹤林玉露》是部闲话文人士大夫轶事的笔记文集。

李隆基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三个儿子,小名“三郎”,英武有权略,多才多艺,喜骑射,通音律、历象之学,善书法,庙号“玄宗”。因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明皇。李隆基是历史上著名风流天子,被后代戏曲界尊奉为祖师爷,一些戏班甚至把他视为开山祖而立牌位,供香火,向他顶礼膜拜。开元十一年(723),宫中排练大型歌舞《圣寿乐》,他也穿上舞衣,亲自排练调度,并对他人加以鼓励,说:“好好练,莫辱三郎。”天宝年间,李隆基贪恋美色,沉迷音乐、歌舞,终年不理朝政,终酿成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756)六月,李隆基仓皇逃离长安直奔四川,途中杨国忠被乱刀砍死,杨贵妃被缢死马嵬坡。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十月,肃宗遣啖廷瑶入蜀奉迎李隆基回京。明皇一行,途经梓潼,遇雨,风过铃响,黄幡绰对曰“三郎郎当”。

黄幡绰,甘肃武威人,李隆基的宫廷乐师,入宫30多年。擅长“参军戏”,性格幽默、善口才。他曾经用滑稽风趣的语言,谏劝李隆基不要轻信安禄山,应疼爱自己的儿子,提醒李隆基注意安全,不要在马上打球摔坏了身子,深得李隆基赏识和信任。在梓潼黄幡绰对“三郎郎当”是有其深刻用意的,他想借“郎当!郎当!”的风铃之声对李隆基进行讽谏,希望他改变精神状态,以国事为重,振作起来。用“郎当”批评人自唐即始。任半塘先生解说此语道:“‘郎当’叠句,从铃声来,既志三郎此行狼狈,复行其驮载珍玩累赘,失大贪小,恬不知愧,刺之深矣!铃声一路不绝,经此点破,将声声刺耳,直抵长安。语虽止而锋自锐,铃虽远而韵犹新,真古今第一妙讽。”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宦官李辅国诈传圣旨,奉兵幽禁太上皇李隆基于西内甘露殿。李隆基从此一病不起,渐入膏肓。唐代宗宝应元年(762),李隆基在愧疚与悔恨中崩于神龙殿,享年78岁。随着一代风流天子李隆基的死去,大唐王朝从此日薄西山,一蹶不振,一步一步走向了灭亡。

清人学者王士祯在他的文集中写道:“蜀道有郎当驿,即唐明皇雨中闻铃声处,予丙子岁过之,题诗驿壁云:‘金鸡赐帐事披猖,河朔从兹不属唐。却使青骡行万里,三郎当日太郎当’”。今四川梓潼翠云廊内,存石碑一块,碑高2.6米、宽0.86米、厚0.18米。正中阴刻正楷“唐明皇幸蜀闻铃处”八字,字径0.3×0.2米。碑石侧题:“大清光绪二十年岁次甲午仲夏知梓潼县事昆明桂梁材立”。碑座长1.5米、宽1.2米、高1.5米,碑下是一形似乌龟的碑座。清咸丰八年《重修梓潼县志》载:“上亭铺县北四十里,唐明皇幸蜀,至此闻铃声,似言三郎郎当者,故名郎当驿。”缘此典故,清人在唐明皇曾经驻足之处郎当驿(上亭铺)立“唐明皇幸蜀闻铃处”,以鉴来者。清代《梓潼县志》中收有两首题郎当驿的七绝,其一“谁闻铃响似三郎,玉辇曾经古驿旁,千古伤心黄土尽,开元盛事最凄凉”;其二“鞭蓉小花管萧呜,诏进霓裳别调情。底事乌啼花落后,却来驿路听铃声”。

“吊儿郎当”的典故出自唐明皇李隆基的故事,他是当仁不让的“吊儿郎当”第一人。

(文字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新闻推荐

盐亭快览

◆来龙乡麟龙村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自始至终坚持以产业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观念,建立中药材种植基地,2017-2018年,共栽种丹参、桔...

盐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盐亭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四川两文豪画出两成语)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