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灵越
入冬农闲,天气渐寒,而盐亭县黄甸镇安治村农民并没有在家闲着。行走在乡村田间,依然可见农业生产的火热场面:村民或在田间修剪果树、或给农畜圈舍加盖保温层……
人群中,有一个穿着防寒服的身影最为显眼,他就是该村驻村农技员、市最美农技员张炳东。他一边忙着给农民讲解生产知识,一边手把手示范操作要领。村民说,正是由于张老师的示范带动,大伙儿铆足了劲致富奔小康。
走村串户摸清“底细”找准“穷根”
2015年5月,盐亭县黄甸镇农业服务中心助理农艺师张炳东来到安治村,开始了驻村农技员生活。
在张炳东看来,要让贫困群众尽快摘掉“穷帽”,首先要找到“穷根”、精准发力。为了尽快做好扶贫工作,他常年吃住在村上,经过一次次走村串户、奔走调研,在极短的时间里,全面“摸清”了当地贫困户生产生活状况。
“安治村人口多、土地少,受传统农业思想的影响,不少人安于现状,是导致村子比较贫困的原因之一。”张炳东说。要改变贫困面貌,发展特色产业是重中之重。基于这一思路,他认真梳理每户贫困户情况,找出他们“不敢想、不能想、不要想”的思想症结,详细为每一户贫困户制订脱贫措施,并落实到人,切实做到“***,不落一人”。
驻村期间。他一心扑在工作上,鼓励贫困户在脱贫致富路上,脱离等、靠、要的思想,并多次组织农技培训班,手把手对贫困户和专合社成员进行科技示范指导。渐渐地,一提起张炳东,村民都为他点赞。
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助农增收
“主要农作物就是水稻、玉米、小麦,产业化发展空白。”这曾是安治村农业的写照。
“说实在话,走寻常路,这里的村民很难脱贫。”张炳东说。在干部群众支持下,张炳东结合安治村实际,计划通过整村土地流转发展杂柑、大球盖菇等特色产业,走出一条安治特色的产业发展路子。
目标既定,该村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将整村土地全部流转,成立了合作社。合作社按照“农民入社、土地入股、集体管理、利益共享”的方式集中经营。这种经营管理方式,一下子就把村里的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农民、村集体收入实现双提高。
“整村土地流转后,零散土地得到整合,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机械化作业纷纷变为可能。”张炳东介绍,如此一来,先进的农业技术也得到全面应用,土地收益逐年增加。贫困户在合作社上班,负责杂柑、大球盖菇的种植,每人每天有60元的收入。
不仅如此,张炳东还通过大力推广“良种、良肥、良法”,促进粮油高产稳产,带动当地农户增产增收。在他的精心指导下,安治村杂柑、大球盖菇等产业发展良好,产业扶贫成效显著。在2017年贫困村脱贫工作中,该村贫困户人均增收约2600元。
“下一步,要在已有产业的基础上,让村集体实力更强,群众钱包更鼓。”张炳东说,“我要继续尽我所能带领乡亲们早日脱贫奔康,安治村的明天会更美好!”
新闻推荐
县城小学的大班额问题也始终未能得到改善,尤其是英语这门学科老师教学任务重,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现状更为突出。经过不断的探索,我们英语教研组终于走出了一条“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化大为小,实现有效...
盐亭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盐亭县这个家。